一些商家不懂市场经济
由于“市场供不应求”,而实行价格调整——有人提出,从纯经济角度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对此,广东商学院副院长徐印州教授反驳说,市场经济的最基本原则,是当商品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时,价格杠杆要起作用。但现在的题目是,并不是真正的“供不应求”——米、油、盐等商品都完全可以正常供给。实际的情况是,一些商家为了达到渔利的目的,不惜积存商品以取得丰厚利润,同时又在打着市场经济的招牌。
“说到底,是一些商家不懂经济。”徐印州说,像米、油、盐等生活必须品,其需求弹性实在很小。也就是说,它们并不由于价格高而消费量就少,也不由于价格低而消费量就多——这和一些高档家电等生活奢侈品是不一样的。生活必须品消费是个常数:今天抢购得多,明天的购买量就会减少。
囤积居奇终极害了自己
“随便涨价是一种典型的不讲贸易道德的行为。”徐印州教授说,本次突发事件,对参与市场竞争的商家们来说,是对他们是否重视商誉的一次考验。事实证实,在这次事件中,多数商家有贸易道德,是讲诚信的。而极少数经营者却为一己之利而为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寻找借口。他们不知道,市场本身时时刻刻在平衡着自己的供求关系。而且,像宏观调控、商品储备等方面政府仍然会出面。商家应该学会观察真正的市场信号,而不听信谣言甚至有意兴风作浪,以为囤积可以居奇,终极只能承受经济及道德受损的双重风险。实际上,在本次事件中,已有***商因囤积米盐亏了大本。
徐印州说,看一个商家是否真正讲诚信,不仅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关键是在大风大浪的眼前,看它是否仍能坚持讲究贸易道德。
商家道德素养亟待进步
徐印州指出,通过这次风波,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紧迫命题:一些商家亟待进步经济素养和道德素养。
他说,要进步经济素养,当然不是说要搞什么深厚理论,但应该学会分辨什么是真正的供求矛盾和市场经济。同时还要熟悉到,即使完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也并非碌碌无为,而仍有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比如,你一家囤货,政府可以组织更多的商家、更多的商品,让你这种行为徒而无功。
其次,要加强贸易道德教育,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对不良商家要果断进行批评、抵制。比如,此次事件,政府部分表示,全省25家贸易龙头企业不答应参与哄抬物价,否则取消其龙头资格。当然,这其中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也非常重要,及时表露事件***,有利于消费者了解真实的供求信息。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