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很多中国商人向记者抱怨,来俄罗斯的中国人太多,生意也越来越难做了,他们担心,市场已经饱和。同时,俄罗斯同行业也开始加紧排挤中国公司。有几家中国的建筑材料公司趁着俄罗斯的旧楼重建或翻修的机会,预备进进俄罗斯市常这些公司从广东进了各种门、窗、洁具等一大批货,结果却始终无法上市销售。原因是中国的货物质优价廉,一旦上市肯定会挤掉俄罗斯当地企业的市场份额,因此俄罗斯本地的同行就通过各种势力阻止中国商品进进。最后中国公司只好和俄罗斯的公司合作,分出自己的一部分利润。这种情况固然很少,却反映了俄罗斯行业排外性在增强。
同时,由于俄罗斯高关税政策和法制方面的种种题目,造成双方贸易的严重不规范。特别是两国经贸关系经过8年多的发展,依然未能有效建立起符合国际规范要求的机制,如银行结算机制、经贸仲裁机制与出口信用保险机制等,这也严重阻碍了中国商人生意的发展。
中国个体商人的眼光不如俄罗斯人
在莫斯科生活了10年的侯先生坦率地告诉记者,中国货物本身在俄市场没有饱和,只是面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他说,光是“一只蚂蚁”市场每周从梁赞、罗斯托夫等地拉中国货的车就有120—140辆,这说明中国商品在俄是大有市场的。而且,有些中国企业已经在俄罗斯站住了脚。如中国制造的机械设备因质量高,价格便宜,颇受当地人青睐。仅今年上半年,俄从中国进口的机械设备总额就已超过4亿美元,比往年同期增长87.6%。
侯先生同时指出,同样是卖中国货,中国个体商人做的没有俄罗斯人好。中国人重的是眼前利益,急急忙忙地批发货物,好回收资金,往赚下一笔。而俄罗斯人眼光长远,懂得如何在俄建立销售网络。比如在手机套这方面,发货的都是中国人,零售的却是俄罗斯人或独联体人。有机构估计,2003年俄移动电话的用户已达到3500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常但中国人对这个市场的反应明显不如俄罗斯人及时,他们只知道批发,而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直接销售网络。
经营帽子生意多年的董先生说:“俄罗斯人办事严谨,重信誉。他们的规矩是多,但只要我们都做到了,就不会吃亏。”他说,1998年金融危机前,他与一家专门为俄海关和机场官员制造礼帽的厂家合作,从中国进口礼帽模子,然后转手卖给他们。1998年8月,董先生和俄方签的合同是要发3.5万个帽子模。没想到到了9月,卢布与美元的汇率一下子跌到1美元换9卢布,这样每发一个帽子模,董先生就要倒贴1美元。到了年底,汇率更是跌到了1美元换22个卢布。但董先生为了信誉,硬着头皮执行合同,借钱完成发货,结账时损失了近4万美元。但从此,这个有80年历史的俄罗斯老厂就交上了董先生这个朋友,以后其他人发的货,不管样式如何,质量怎样,价格如何便宜,他们都不要,就只要董先生供货了。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