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违反了最基本的科学常识。”北京地坛医院副主任医师、著名肝病专家蔡皓东说,“乙肝病毒是在1964年才被发现的,我们的老祖宗怎么会先知先觉地搞出治疗它的秘方来?”
今天,不少医疗机构又发布了“基因治疗”乙肝的信息。对此,解放军302医院刘士敬博士指出:乙肝的基因治疗尚处于实验室和临床前期阶段,基因的制备、载体的选择、导进技术等等都须在高技术条件、精密实验室中进行和完成,这是一般诊所和个体医院根本无法实现的。
“目前,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抗乙肝病毒的药物,只有干扰素和拉米夫定等少数几种。”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大医学部庄辉教授先容说,“但这两类药物也只能起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并不能完全杀死它们。而且,在治疗中都还有一些副作用。”
“捕鸟”:从“软硬广告”到“专家坐堂”
一名多年从事乙肝“治疗”的江湖游医透露:他们吸引患者的第一步,是在正规的医院里承包科室。按照医院的等级及租赁面积的大小,承包者需要交纳一笔租金。另外,他们每年还得向医院上交一定的提成,数额大约是其利润的10%—30%。
“这就比如你获得了一个捕鸟儿的笼子,”他说,“而满天飞的医疗广告,就像捕鸟的诱饵。”
今年1月,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文,规定9种疾病不能做广告——乙肝被列进其中。但有目共睹的是:当打开电视、翻开报刊时,“肝病克星”、“转阴率90%”等宣传广告,依然会充斥着你的线人。
一位广告界资深人士说,按照规定,医疗广告的审批权属地市级卫生局的医政处,而后再报省卫生厅复核。在标志着获得批准的《医疗广告证实》上,应该标明:服务机构名称、专业技术内容、从业医师姓名及技术职称等。
“轻易做手脚的地方是‘专业技术内容’。经过审批的可能只有十几个字,但到了广告上,就变成了几百字——你会看到各种国家严禁使用的推广用语,如‘药到病除’、‘一盒见效’、‘无效退款’、‘保险公司承保’等承诺,或者利用医疗科研单位、学术机构以及专家、医生、患者的名义和形象作为证实。”他说,“由于某些人会以回扣的方式买通审批者;有些媒体,只要给钱,它们可以不负责任地刊出任何内容。”
业内人士透露:在花费巨大本钱投进硬广告的同时,一些“医生”也会利用其他手段包装自己。例如一些“义诊”,不过是他们倾销药品的载体。另外,他们还会拉拢某些政府机构为自己做宣传。一位女专家就曾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某单位办健康讲座时,却让她借机推广一种保肝的新药。“国家机关根本无权推荐任何药品,治疗疾病是医生的工作。”这位女专家生气地说。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