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百万的精明在他踏进投资之路的第一步时,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杨百万最早是从买 ***库券开始投资生涯的。这事说起来有点偶然。1988年,由于遭遇一些不公正待遇,杨百万从工厂辞职,自寻生计。这以前他已经通过业余搞第二职业赚了一点钱,银行存款有2万。
辞职后,他当然得更留心赚钱的机会。有一次,他看到上海某报说温州实行利率开放,利息可以高到13%。
他给温州人民银行写信,确认了真有其事后,就想把钱存到温州往。他算了算,2万元,每年利息就是2600元。而辞职前他每月工资68元,一年也就800多。这在当时已经算不错了。年息2600元,这不是可以不用上班了嘛?不过到温州往的船票刚买好,他又从报纸上看到另一条消息:上海要开放国债交易。杨百万说:我读过《子夜》,知道这里面会有花头。他立即算了一笔账:当时上海银行利息每年5点几,三年期国库券,年息超过15点,比往温州存银行还划算,还免了奔波之苦。为啥不买?
国债交易开市的第一天,一大早他就往了。买进后,看看旁边的人,看的多买的少。到当天下午,有人想明白了,开始买进,结果价格立即上冲。冲到110元以上,他就抛掉了。转手之间,利润超过10%。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之后,他开始研究国库券。很快,他发现全国8个试点国债交易城市的国库券差价很大,而人民银行却禁止金融机构之间流通国库券。于是他想到了个妙招:做国库券的异地买卖。这个动机一转,他在不知不觉中开创了我国国库券异地交易的先河。
他没日没夜地乘火车在全国跑。各地之间的差价甚至可以大到超过10元,利润极其丰厚。他总结出来,什么地方穷、经济落后,什么地方的国库券就更便宜。当时中国人的金融意识还相当淡漠,国库券发行阻碍重重,很多时候要靠摊派,买了国库券的老百姓急于兑现,打八折抛售给银行,而银行也普遍缺乏资金,有些银行国库券业务的启动资金只有十几万,一下子就胀死了。杨百万说:我带着现金往买进,当地银行把我当救星。银行给我的价钱是九折,90元。到上海差价最少十元。靠这2万多元本钱,出往一趟能有几千元进账。我的本金快速膨胀。
他向记者透露其中的奥秘:实在那时国务院有文件,规定国库券不得低于面值买卖,但各地执行情况不一。上海执行得最好,从没有低于面值。正是这一点保证了杨百万国库券异地买卖的价差。我实际上赚的就是这个政策的钱。他说。
杨百万的交易金额越做越大,很快达到上百万,人民银行和有关部分都开始留意他。
当时对他的行为有很多争论:一、这种行为是否属于经营金融?按国家规定,个人不得经营金融。二、算不算投机倒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种看法无疑使他承担了一定的政治风险。这时杨百万采取了一个聪明的举动,他主动到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往人民来访。他对接待职员说:我有些金融法规搞不清,想主动接受党和政府的教育。我可以买 ***库券吗?接待职员反问他:你看呢?他说:可以。接待职员问他有什么依据,他拿出一份《金融时报》,当时的上海分行行长在报纸上接受采访时表示:欢迎公民随时随地买进国库券,随时随地卖出。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