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有一段时间,《没有任何借口》、《态度决定一切》、《谁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等书很流行,特别受一些企业领导人的欢迎,发给员工人手一册。这些领导人非常推崇这样的观点:员工应该无条件地服从企业,接受领导人的指令而不管其正确与否。不少企业反复向员工灌输这样的理念:员工必须爱厂如家甚至爱厂要胜过家,没有企业这个“大家”给您生活保证,哪来您自己那个小家的生活来源?
B: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吗?员工要是没有企业给他的各种工资报酬,他确实就没有生活来源呀。在现代社会,一个员工要是失业,确实就意味着他和他的家人陷进了生活的尽境——没有企业,就会没有家,没有个人生活的一切。
A:正由于有您这样的看法,所以很多企业的领导人或者老板,自觉或不自觉地就以为是企业或老板为员工提供了工作机会,给了员工及其家人饭碗。不仅是企业,不少员工也是这样以为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悲剧。
B:我倒觉得,说企业给了员工工作或饭碗,话是不大好听,可事实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要是没有哪个企业或单位给他饭碗,他不是就得饿死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员工确实应该对企业奉献一切,而不能讲条件。
A:您这样说,实际上包含一个似是而非的理论:企业养活了员工,员工必须对企业报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反过来,员工要是在工作中还计较工资多少、待遇高低,就是忘恩负义。这种观点从文化上讲,是非常腐朽的;从政治上说,是十分反动的,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以为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效益的终极源泉,也就是说,企业的效益来自于员工的创造,是员工的劳动养活了企业而不是企业养活了员工。
B:似乎“以人为本”并不能与“员工养活企业”划等号。员工必须对企业有“感恩的心”是通情达理的,“爱厂如家”也是每一个职业人最基本的职业意识。我不太清楚,您说是“员工养活企业”,根据呢?
A:从实质上说,企业同其他所有的社会组织一样,是一个人群及其附属的物质技术条件的集合体,而且抽象概念上的企业还不能包含其员工在内,尽管现实中企业与其员工是融为一体的。舍弃了员工这一最重要构成要素的纯抽象意义上的企业,就只剩下一堆机械、厂房和土地,还有就是企业运行的全部制度(而制度在离开了人的情况下,是没有任何价值、没有任何基础的)。这些物质资产及制度体系,没有了员工的劳动,别说休想养活任何一个人,就连它们自己都“养”不活——无人劳动时,机械会生锈烂掉,厂房早晚要倒塌,制度没有实施的主体和客体,连废纸都不如。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