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工商局12315申诉举报中心近日又接到一起跨国经贸诈骗投诉案件:某公司以组织“商贸洽商”为由,将一国内企业骗至境外,在收取高额手续费的情况下,未安排任何洽商签约的实质活动,使企业无功而返,经济利益受损。调查发现,该公司在2004年因同一违法行为已被行政处罚,经过变更企业名称和住址后,继续从事违法经营活动。
2004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呼市有关部分接到多起投诉,反映个别企业利用国内企业急于开拓国际市场的心理,利用内蒙古与俄、蒙有经济合作关系以及语言等便利条件与国外不法分子勾结,欺骗国内企业到蒙古、俄罗斯签订合同,骗取高额手续费牟取暴利。呼市工商局依照法律规定对其定性处罚,并通过媒体公布了违法企业名单。从2005年3月份开始,该局再次开展了打击利用“商贸洽商”为名义进行的经贸诈骗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近两个月时间相继查处案件8起。
据执法职员先容,一些违法企业在原有手段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诈骗动向。如采取先期变更企业的经营地址或企业名称,有的甚至转进“地下经营”,有的还采取丢弃营业执照的手段,另择新的地址,重新注册登记,继续从事违法经营,给案件的办理增加了难度。
另外,这些违法公司的诈骗手段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以公司的名义发出传真,称外商急欲订购企业的某种产品。二是通过数次的电话、传真,邀请企业总经理赴俄罗斯洽商业务,还保证若无结果全部用度由该公司承担。三是被骗企业按指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后,先向行骗公司交纳一定的用度,然后由其安排一系列事宜。等到安排与外商洽商业务时,才知上当。
根据跨国经贸诈骗活动的新动向、新变化,呼市工商局对涉及诈骗企业实施了重点监控。该局对已查实的诈骗企业收缴其营业执照,停止其违法行为,做到“发现一例、取缔一例、曝光一例”,现已吊销4户违法企业营业执照。同时,在企业注册登记工作中,依托内部网站,实行信息共享,凡涉及投诉情况的企业进行名称、经营地址变更时,实行重点审查制,实地勘验营业场所,加大注进注册资金检查力度,防范其从事违法诈骗活动。另外,该局实行了违法企业信用锁定制度,将依法查处的企业列进C级失信企业名单,将企业名称和法定代表人的相关信息锁定,对其经营行为进行严密监控。
为了防止跨国诈骗活动不断蔓延,该局通过本报呼吁,企业也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如有接到可疑的“邀请函”、传真、电话,要及时与当地工商、公安部分联络、咨询、了解相关情况,严防上当受骗。该局同时呼吁加快相关法规的建设,加大制裁力度,切实打击此类违法行为。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