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教育部得知:教育部计划在今年4月,在所有教育部分、高校都联网开展信息交换,开展网上应用,全面实施电子政务。
教育部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有5年历史。
1997年,教育部机关开始了办公自动化建设,建立了内部办公信息体系,把历史信息数据、机关的动态信息都上到了网上;1998年6月,教育部开设了面对社会的政府网站;2001年,在国务院连续发了两道关于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的文件后,教育部加强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力度,开始推广整个教育系统的电子政务系统规划。首先在京津地区开展了电子政务试点工作,2001年9月,京津27个试点的工程全部完毕。2001年12月,开始了第二批7省市62个单位试点的工程。2002年4月,将在全国教育部分全面实施电子政务。
教育部教育治理信息中心网络处处长曾德华先容,教育部的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框架可概括为三网一库。
三网为:
1.办公信息网。包括各个单位办公自动化的相应的政务交换体系。
2.教育业务资源网。包括专业性的电子政务应用(学历认证、大学生毕业就业咨询等)、高考网上招生系统、传统的治理统计系统,远程教育平台的建设等。
3.公共信息服务网。以教育部为核心,连接各省教育部分的公共信息网,向社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包括政策性的信息、咨询性的信息、各学校对外的宣传资料、培训信息,还包括各种标准规范、动态、统计数字等。
一库为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给社会提供专题性的信息服务,如基础教育改革信息库。
对中国教育来说,电子政务在教育部分的全面建设意义重大。首先,进步了教育治理的办公效率,曾德华夸大,这不是一个部分、一个单位的效益进步,而是整体的效益进步。而且,在效益进步的基础上,电子政务将带来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的变革,比如,通过公众服务网,把政府的工作转化为为社会服务。
但是,中国教育的电子政务在建设的低级阶段,不可避免还存在很多题目。在观念上,大家对电子政务带来的工作方式的转变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建设上,有些单位有想一口吃成个胖子的浮躁心理。
除此之外,曾德华指出,现在教育部分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最大题目是,全国同一的标准规范的制定和相应的立法工作没跟上。地方上推进电子政务的工作速度,要比国家标准规范的建设快,出现了立法滞后的现象。现在地方上的信息交换标准不同一,各自为政,回档的文件没有规定同一的格式,这些都需要制定标准,和立法来规定。曾德华以为,这些题目的解决,需要通过立法和技术手段并行的手段。否则将带来系统的重复建设、办公效率的延误等,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