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阜阳市颍东区委书记韩希鹏与陈兆丰在卖官鬻爵上可谓“心有灵犀”。他在受贿方面更进一步有个“四不收原则”:即领导交办的事情不收,怕领导对自已有看法,影响个人升迁;两个人一起送的不收,怕有证人或用***记账;自己不愿办、不能办的事情不收,想当“正派人物”;办不好的事情不收,怕给自己带来麻烦,引火烧身。颍东区交通局党组书记李少军,原本是个连名字都写不利索的个体户,劣迹斑斑,靠金钱开路,在短短几年间,仗着韩希鹏一人的“欣赏”,就坐上颍东区交通局的“头把交椅”。对李少军这般民怨多、素质差的人被重用,颍东区很多干部心怀愤懑,但敢怒而不敢言。如出一辙的还有原江苏省委组织部长徐国健,他收钱只收包括原江苏省交通厅长章俊元等几个人的“小圈子钱”,而对圈子外的人则持有很高的警惕,在“小圈子内”醉生梦死、尽展其贪婪本性;在工作和生活的“大圈子”里戴着廉洁、慎微的假面具,赚了个完全与事实悖离的“好口碑”。
他们把农贸市场的公平原则引进到官场
原颍上县县委书记张华琪,是个“言出必践、老少不欺”的县委书记:他收了谁的钱,一定会许以乌纱帽;钱多钱少,帽子的分量就不同,他严格地按岗位的“含金量”待价而沽。偶而有办不成的,必定原封不动地退款。如此“诚信”,买官者自然也就放心多了。在张华琪任县委书记的40个月中,他均匀每月受贿6次、受贿额5万多元。最疯狂的一年,他月均收受贿赂款在10万元以上。而颍上县至今还是每年要吃数千万元财政补贴的国家级贫困县。
张华琪讲这种“另类诚信”可谓贻患无穷:一方面,它即是给买官者吃了颗“投进必有回报”的定心丸,买官卖官变得肆无忌惮。他每调整一次干部,就能收益100多万元;有250多名干部向他买官,也就是说,全县31个乡镇的领导干部,100%向他行过贿,一度造成了极端恶劣的“小政治天气”,为了让每个干部都听命于自己并大量“进贡”,张华琪成功地在干部中制造出一种人人自危的气氛。当地的一个干部说:“张华琪让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在这个位置上能待多久,明天又可能待在什么位置。”位置好的想保住、位置差的想换“交椅”,大家心里都没底,大家都把希看寄托在唯一能决定命运的县委书记张华琪身上,争着给他送钱便成了必然。
另一方面,这种“另类诚信”把原本的一些好干部也拖下了水。一位给张华琪送过钱的干部说:“当时我的心里也很矛盾,送吧,觉得不光彩;不送吧,又怕别人送了自己会吃亏。你说咱一年到头辛辛劳苦的,不就图个工作得到认可吗?假如眼看着能力、资历、人品、政绩都不如咱的反而比咱早提拔,那心里的滋味也不好受哇。”很多原来清正廉洁的干部在这种心态下被搅进了***的漩涡。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