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国由于信用缺失对企业造成的损失达到5855亿人民币,相当于往年全国财政收进的36.8%。
国家工商行政治理总局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合同交易履约率仅60%。
往年商务部外经贸企业协会的一项调查表明:68%的企业由于信用题目曾遭受到损失。其中,比例最大的是拖欠款行为(76%)和违约行为(63%)。
“形势催人、题目不少、应对不足□,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柴海涛这样形容中国企业风险治理的现状。
形势催人题目不少应对不足
目前,我国的很多地区,如京、沪、粤等地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4000美元-5000美元,伴随而来的是企业在赊销赊购、金融信用贷款、个人信用消费方面的规模急剧扩大。
“1997年全国消费信贷余额是172亿人民币,2003年就达到15736亿,增长了91.5倍□,柴海涛对记者说,“这充分说明信用经济在中国进进了快速增长的活跃期”。
和外经贸企业协会统计惊人相似的是甘肃统计局的统计,至少74%的企业被拖欠款等失信行为坑害造成损失。这之中,38.2%的企业以为拖欠货款是恶意的。
这一统计还表明,机械电子制造业和纺织行业是拖欠货款的“重灾区□,其次是食品饮料业和批发零售业。
“诚信的本钱太低□,一位企业家对记者无奈地表示,“不还你钱又怎样?□据了解,所谓“不还钱□共有三种情况,即:交易对方的“付款不能□;交易对方的“无意偿还□(实质上就是贸易诈骗)以及交易对方偿还意愿的缺失。其中第三种情况占有66%的高比例,交易对方为降低自己的经营本钱,“故意不还钱□,这成为我国企业目前最主要的信用风险形态。
联想团体渠道信用融资处王哲辉向记者坦言,在目前的环境下做信用工作很难,社会缺乏一个开放的、共享的信用信息平台。“政府各个部分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其中布满了重要的信用信息,但是企业什么都看不到。”
柴海涛也指出,公共信用信息开放和正当使用机制的缺失,是我国企业信用体系,乃至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的关键原因。
但是,据商务部贸研院的调查显示,中国企业目前最缺乏也最需要发展的是企业内部的风险治理体制。根据这项调查,在我国的外贸和外资企业中,只有11.2%的企业建有比较完善的内部风险治理机制,近90%的企业完全没有这个制度。在建有这一机制的11.2%的企业中,93%是大型跨国公司和国有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微乎其微。
解决方案“外因版”
政府不断夸大加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查处不法行为,忙得如火如荼,但是民众为什么还是以为社会信用建立体系有残缺?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