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的蔡梅是潘振承的第六代孙媳妇,她仍住在潘家大院,虽说这座宅第已相当破旧,但细看依然能见到昔日的辉煌气势,高门大户,中西合璧。
“20世纪初,广州刚有电力,潘家出了个广州电力公司的经理。”68岁的潘刚儿,广州十三行行商首领潘振承第八代后人,如是先容十三行时代之后潘家的“商人”。而他本人现在是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系的退休教授。
由于“哥德堡”号仿古商船造访广州,潘刚儿在同福西路的居所,包括这一带的骑楼,都被粉刷一新。他与黄启臣、陈国栋两位历史研究学者合写的《潘同文(孚)行》一书,也赶在这条船抵达广州前两天付梓。
回顾三百多年前的中瑞贸易,潘氏商行的确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十三行独揽对外贸易的85年间,潘家作为十三行首领长达39年,与卢家、伍家、叶家,四大行商位列清代广州四大首富。
福建贫苦少年闯荡广州
和改革开始后,大量流进广东珠三角企业的外来打工仔一样,两百多年前,潘氏家族的发家人潘振承也有着相似的命运轨迹。
潘振承出生在福建同安县一个贫苦家庭,少年时给人当船工,壮年时由闽进粤,曾经往过三次吕宋(今菲律宾)。
初到广东的潘振承在十三行一位陈姓商人的商行里做事,获得信任和全权委托。等到陈姓商人回乡,他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商行:同文行。
彼时的广州,确是一片创业沃土。
1685年,康熙帝下令:废除明朝以来的禁海令,设立粤、闽、江、浙四大海关。固然表面上是四口通商,但由于贸易量有限,实在外洋商人大多只在广州一口贸易。其他三口,无论在来华船只数目上,还是上缴税收上,都远远无法和广州相比。这也就不难理解,潘振承为何要选择“由闽进粤”。
与潘振承有着同样选择的,还有另一位著名行商伍家。史料记载,伍家先世原居福建,在武夷山种茶为业。1783年,伍国莹(曾任同文行司事、伍秉鉴之父)在广州创建怡和行。
同文行成立十余年后,乾隆帝一道“一口通商”的上谕,给潘振承制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而这道上谕,在历史学者看来,是闭关锁国的落后政策。
三年后,1760年,潘振承联合8家洋行行商,向清政府呈请设立外洋行(公行),成为专营中西贸易的封建垄断贸易机构。这是十三行历史的一大转折。
投资瑞典东印度公司
在今天瑞典哥德堡博物馆仍躲有潘振承的玻璃画像,这是当年潘振承送给瑞典东印度公司董事尼科拉斯。萨文格瑞的礼物,这证实了他十分重视与瑞典商人的友谊。
美国教授穆素洁(SushetaMazumdar)博士的研究报告指出,潘振承参与建立国际贸易网络,投资到瑞典东印度公司。现存瑞典的档案中保存有潘振承的商贸记录。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