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创业思索 > 创业案例 > 潘氏商行:中国百年首富故事 不老的神话(2)

潘氏商行:中国百年首富故事 不老的神话(2)

发表日期:2010-01-14 | 来源 :未知 | 点击数: 次 收听:
 
article_gg18

  还有著述以为潘振承曾到过瑞典。

  “潘振承是否真的到过瑞典,同文行与瑞典的贸易额有多少,我没有办法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是瑞典商人在广州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同文行与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关系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关系。”潘刚儿说。

  潘刚儿更愿意把这位先祖称为“世界性大商人”。他先容,潘振承的贸易区域遍及当时对华贸易的西欧所有国家,以及小吕宋等东南亚国家。

  潘振承选择了英国和瑞典作为主要贸易伙伴国——这两个国家对中国贸易需求量大,商人的支付能力也较强。1785年,中国茶叶出口共232030担,出口英国为154964担,出口瑞典为46593担。在当年的对华贸易各国中,中国与英国、瑞典的茶叶贸易量分别处于第一、二位。这从而保证了同文行对外贸易额始终保持为同行之首。

  瑞典资料表明,18世纪60年代经常出进广州的帆船,其名可考者实有37艘。其中有3艘经营者为潘振承。

  退赔质量差茶叶为外商称道

  潘刚儿说,潘振承之所以能够成为广东洋商首富,直接原因是他特别积极地参与了当时还是一项新鲜事物的“全球化贸易”。但从更深刻的层次来探讨,是潘振承以信为本、以诚相待的经营理念,让他赢得了人心,从而赢得了市场。

  乾隆四十八年(1783),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部退回1781年运往英国的质量差的1402箱武夷茶时,潘振承如数进行赔偿,树立了广州的行商向外商退赔质量差茶叶的先例。除了退赔,潘振承还准许给外商赊购适量货物来显示他的诚信。英国东印度公司职员曾经称他为“实可称为当时行商中最有信用之唯一人物”。

  当行商颜时锳、张天球因拖欠外商款项,而落下发往伊犁当差的悲惨结局,潘振承却能凭借在外商中的良好信誉,有充足资金让同文行正常运转。

  “宁为一只狗,不为洋商首”

  潘刚儿的父亲是中山医学院的教授,他留给潘刚儿的除了家谱,就是一本《广东十三行考》。这本书的作者、历史学家梁嘉彬是当年十三行天宝行的第六代后人,他对十三行行商的形容是——“夹心饼干商人”。

  “宁为一只狗,不为洋商首。”潘振承的孙子潘正亨与东印度公司的通译谈话时,尽不客气地这么表示。

  话虽说得刻薄,却道出当时作为洋商首领的苦衷。事实上,在潘振承最为显赫的时候,这种苦衷已经显露出来。

  潘振承发起重新设立公行,但他和四子潘有度这两任同文行掌门人,都多次试图解散公行,从这矛盾挣扎中,可见一斑。

  洋商复建公行的目的,是为了垄断利润较大的西洋贸易。没想到,却沦为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工具。十三行洋商利用皇朝指定的垄断特权,在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在官府与外商之间周旋,两边都要讨好,由于他们都是“衣食父母”。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

养生专题
策划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