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商务指南 > 诚信防骗 > 市场的失信与诚信

市场的失信与诚信

发表日期:2010-02-05 | 来源 :未知 | 点击数: 次 收听:
 
article_gg18

  最近一个时期,美国若干至公司丑闻频传,华尔街股市也随之动荡。为了惩罚企业的造假行为,美国总统布什已经多次发表了公然演讲,联邦政府的有关部分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措施。

  此次事件,已经引发了美国和世界媒体的很多评论。因此,这里我不想继续写“事后诸葛亮”式的评论,也不打算提出“亡羊补牢”式的建议。我只想指出一个尚未被批评家提及的普遍事实:企业的失信行为,实在是市场经济正在走向终结的一个标志。

  这就是说,企业的失信题目,并不仅仅是美国企业的题目,而是所有国家企业的题目。只要市场经济依然存在,这样的题目就不会消失。

  大家知道,企业的失信题目,既是市场经济所难以容忍的道德错误,也是属于违法行为。这个道理,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也不论是至公司还是小公司,都是不言自明的。也正是基于这一普遍熟悉,各国政府都制订丁相应的法律,各国的企业或企业家们也都信誓旦旦地表示信誉(或信任、老实、诚信等)就是生命。而且,我们也都看到,那些失信(或欺骗、欺诈、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等)的企业或企业家的确也被绳之以法,并且受到了公众的道德谴责。市场,就是这样惩罚造假者的。

  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即市场也容忍、鼓励、甚至纵容失信。市场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从未离开过欺骗、欺诈、假冒伪劣等等不道德的和不法的行为。由于这些行为都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个人、企业、政府)在市场经济这个舞台上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的戏剧,假如市场经济不提供这个大舞台的话,这些“演员”的出色的或拙劣的表演又如何得以实施呢?一出出色的戏剧,既需要正面英雄,也需要反派角色,两者交相呼应,相互相成,缺一不可。诚信和失信就是这样两种角色。

  此话怎讲?理由如下:

  市场离不开交易,而交易离不开货币。货币是信用的载体:没有货币的中介,那么,商品就无法交换,交易就无法进行。买主和卖主可以互不相识,也可以不懂英语、中文、阿拉伯语,甚至也可以不了解某个具体商品的性质等等,但是,他们必须熟悉货币,懂得美元、英镑、日元、人民币,必须了解这些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化。货币是他们建立了解和信任的纽带。当一个买主说“你的商品真好”,或者问“这件衣服多少钱”的时候,这个商品的所有者还无从相信这是客套,还是真话。但是,当买主把货币交到卖主手上的时候,后者才可以相信:这是真的。商品是真的,货币是真的,双方的交易是有效的,各自的信用也是可靠的。

  商品交易是货币交易,也是诚信的交易。所谓交易,即商品所有权的转让,亦即信用的转让。因此,一件衣服的价格为50元钱,也就是说:它的质量和数目可以换算成50元,它里面包含的劳动价格即是50元,它体现的信用即是50元。买主用50元购买一件衣服,即是同时购买了信用;卖主出售衣服,也即是同时出售了信用。在这里有形物与无形物,即商品和信用,具有等价。它们通过市场的交易,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假如信用不能“变成”金钱,它就属于无价值的、不可与其他商品交换的“产品”。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

养生专题
策划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