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媒体和语言学家也对这些网友们的论点表示了支持,以为这些生动形象、能体现网民“个性”的网络语言“尽不是洪水猛兽,它们无妨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反而能丰富、活跃我们的文化生活”。并认定“经过自然的产生、发展、淘汰,一些经过期间检验的网络语言,必定会进进社会、生活,被人们使用,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语言发展史的必然。”
反方:只容在口 不容在手
值得留意的是:消息发布后,尽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和语言研究院对草案表示了极大的欢迎。从事了32年小学语言教学的王老师告诉记者,对学生作文中大量出现的网络语言,她一直深恶痛尽。尤其是很多网络语言未经过滤,掺杂着大量语言垃圾,例如“SB、TMD”之类的粗口,改头换面之后竟公然出现在了小学生的作文中。
“我经常把学生作文中的网络语言用红笔圈出督促他们改正,但很多人平时已经习惯了这么说话,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落实到笔头上往往自然会随笔带出。一些媒体还推波助澜,大肆使用这些网络语言,上次一个孩子就拿着报纸来找我,说上面登着的文章里就有我不让他们用的词句。”王老师不无忧虑地告诉记者,“他们还是未成年的孩子,不懂得分辨,而网络则把海量的信息一下子堆到了他们眼前,里面难免会掺杂一些语言渣滓。”对此,很多家长也都表示赞同。日新月异的网络语言,让不少家长和孩子之间凭空出现了一道“语言代沟”,由于经常听不懂孩子们在说什么,“有话好好说”成了他们对孩子最常做的要求。
有人说,语言,是表现人类内心的衣服。“怎么说”固然不如“怎么做”重要,但从一个人“如何说”往往就是别人对他的性格以及个人素质判定的主要依据。在中国传媒大学学习语言的冯小姐表示,在她看来,作为***的承载体,新闻媒体应该重视语言的严厉性,“既然要出门‘上街’给别人看,怎么可以不穿件好衣服呢?”
专家:网络语言应接受时间考验
不管哪个年代,年轻人都不断地在创造着新词汇,让年长一些的人听得一头雾水。上世纪80年代,全中国的年轻人都不把“很”说“很”而说“好”,比如“好漂亮”、“好愉快”,这个用法应该是缘于当时流行的“港台腔”;而90年代,他们“极”不说“极”而说“巨”,比如形容姑*说“巨美”、“巨丢脸”;而现在的年轻人则弃“巨”改“超”,比如说自己的女朋友“超靓”。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职员在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时表示,事实上,是否出台规范网络语言的法规并不重要,一种语言存系与否关键是看它是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假如有哪些网络语言能够大范围的、经久不衰的流传下往,证实自己是一个时代的坐标,那么就会有专门收集新词汇的专家对他进行收录。即便将来有规范性的法规出台,对待语言的态度,无论是这种语言是在书面上还是网络上,都不可能是“一刀切”的形式。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