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胡庆山主导的公司治理结构也成为内部人事动荡频仍的主要起因。高管层的江湖文化、诸侯作风实际上都带有胡庆山本人作风的痕迹。回头来看,会发现胡本人几乎主宰了LBB与法国诺信的并购案。在并购之前,LBB团体聘请了国际著名公司作为咨询顾问。对于并购,咨询公司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表示成功概率不高。但胡庆山以为,诺信项目对于LBB团体整个国际化进程是难得的机会,其综合效应是纯粹的财务数据分析无法完全体现的。他决定一意孤行。
并购完成后1年多后,胡庆山不得不承认并购的实际运营的结果比预期差很多。主要原因是自己和团队对国际化的长期性、艰难性熟悉不够充分,心态比较浮躁。LBB国际化的失利源于公司更注重机会牵引,而不是战略牵引。“机会牵引”增长方式的背后,是一批“老板型高管职员”,所以在胡庆山这个“大老板”背后,集结着为数不少的“小老板”。在“老板成堆”的地方,LBB需要的不是什么战略,而是一种对“江湖上响当当的字号”的追求。在一个组织中,企业文化、员工的行为习惯甚至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CEO的个性与治理风格。胡庆山只有自己完成从机会牵引到战略牵引的转变,才能带领整个组织的蜕变。
作为LBB的第一代创业者和掌舵人,胡庆山在企业内部有着一言九鼎的威力。他把LBB失败的原因回咎于自己心慈手软、用人不当,因而对企业高管层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与此同时,他开始着手推进公司的文化变革,预备从文化进手,再到流程,直至公司结构,都展开一场再造。人才方面,LBB开始以内部选拔人才为主,外部空降为辅,对不同梯度的人才制订不同的培养计划。对于受内部和外界非议颇多的考评体系KPI也进行了适当调整。2006年,KPI弱化了销售收进,到2007年各企业的KPI不再包含销售收进这一项,但保存了利润指标的基本量,对现金流和周转次数的考核不变。
在LBB大规模扩张的历史上,速度和效益被放在了第一位,而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建设步伐相对慢了很多。痛定思痛之后,胡庆山提出宁可不要表面的增长,也要整体提升产品、服务和运营质量的改善。他提出,LBB的下一步发展,不能够仅仅依靠一批“企业家”的***创业,更需要一批懂得精耕细作的“高层经理人”。
骁勇善战、攻城拔寨,曾为LBB铸就辉煌,治理严谨、运营有方,却是它眼下不能不补的短板。如今,胡庆山对曾经一起吃方便面的老伙计们采取了夺其兵权的办法,但集权之后的LBB又将走向哪里?作为治理团队的队长,他的核心领导力又该如何自我升级?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