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7年底,莎莎年营业额近30亿港币,是亚洲最大的化妆品连锁店。
莎莎化妆品
开放式货架的第一桶金
郭少明事业的出发点在铜锣湾,一个普通商场的地下专柜。2007年,当记者赶到香港总统商厦那个地下专柜探察时,发现此处已经凋敝,人影稀少,三三两两的印度人在四处转悠、做些小买卖。四周已鲜有人知晓郭少明的发迹故事了。
1978年,郭少明的太太罗桂珍从妈妈手里,借了2万元港币,正是在这里,从别人手中顶下了一个仅4平方米的小化妆品柜台。当时的郭少明,还是香港城市隧道交通部的一名收银员。“那时,我太太问这生意能做吗?我答随便,你喜欢就行。倘若我知道会发展到今天如此大的规模,一定不敢说随便两字了。”他笑。
店展顶回来的时候,名字就叫莎莎,罗桂珍不喜欢这个名字,觉得带着前店主失败的痕迹。但改名需要一千港元,两人资金紧张、无奈中决定沿用。“多年后,我们才发现这是个求之难得的好名——由于无论韩国、日本、英国,什么地方的方言,一提到香港的莎莎都不会念错,很轻易先容给朋友。”郭少明说。
第一天,莎莎的生意只有32港元,郭少明也身兼两职:“我晚上十一点往运输处上班收银,早上七点放工,上午十点钟,再往帮我太太开店展。”当时的香港,还没有哪位男士来卖化妆品,所以每次他都蹲在一米高的柜台里面,躲着顾客。
固然躲在暗处,郭少明的主意不少:“有一次,我和太太往逛超市,本来想往买一件东西,结果一看见琳琅满目的东西,就买了很多。”两人灵机一动,这招能否借来一用?
上世纪70年代末,香港销售化妆品的地方,只有百货店和药店,而且多为一柜一品。于是,郭少明首先在自家小柜台上采用超市模式,在香港第一个摆出化妆品的开放式货架,把多种化妆品混搭出售,并且让给客人折扣。
这一新鲜的手法,果然吸引了本港消费者和游客们,一传十,十传百,郭少明的莎莎在六个月左右,就名声鹊起。“那时,一个日本电视台来采访我们,说三个月前,就收到信息,日本游客在香港,发现了一个很特别的化妆品店。”终于,有一天,太太让他站出来,郭少明一亮相,买卖化妆品还非常娴熟:“实在,之前我天天帮太太收拾货物时,就像个录音机一样,她说什么我记什么,已经背熟了。”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