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终于结束,娄维川累得一句话都不想再说。半个月功夫,白天在谈判桌上角逐,晚上不是商量对策就是星夜赶回土山镇汇报,就是铁打的,也有站不住的时候,日方的中国课课长对娄维川的副手孙世俊说:“你们厂长真厉害,我真有点怕和他打交道。”
娄维川的塑料编织带厂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就为国家创汇700多万元,实现利润200多万元,工厂引进生产线的110万美元,仅用不到3年的时间就全部赚了回来。
娄维川还带着大家对这套相当先进的设备进行了成功的改造,使年产量比原来设计能力又增加了400万条编织袋。
娄厂长高超的谈判艺术与技巧着实令人佩服,将设备售价从240多万美元降低到110多万美元,多么了不起。其奥妙在于娄厂长一方面对市场有较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就是在谈判中运用了“声东击西”的谋略,使谈判对手慌了手脚,终极迷惑动摇,败下阵来。
“本田”“亚马哈”声东击西谁主沉浮
在日本的摩托车生产行业中,本田、铃木和亚马哈是最大的3家生产企业,它们的产品占据了日本摩托车产品市场的98%以上的份额,号称日本摩托车“三巨头”。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本田和亚马哈之间爆发了一场争夺日本摩托车市场“霸主”地位的贸易战,在这之前,本田已是老大,日本街头行驶的摩托车差未几有一半是本田的产品。但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本田由于将留意力转移到开发、生产轿车和向海外扩展上面,导致市场份额节节下降。
而此时的亚马哈感到扩展市场时机已到,便频频发起攻势,意欲夺取日本摩托车市场的“冠军”宝座。可惜的是,由于亚马哈对市场判定多次失误,结果不但夺冠无看,连“老二”的位置也没有保住。本田同亚马哈打得难解难分,为铃木的扩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其重新坐上第二把交椅(1967年,铃木曾因忙于开发轻型汽车而被亚马哈夺往“老二”的宝座),亚马哈再次沦为日本摩托车三强之末。
龙虎之战不相让这场本田—亚马哈之战的引火线是轻便摩托车。在这之前,摩托车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一种是***或体育比赛用的大气缸运动型摩托车;第二种是当作交通工具的实用型摩托车;第三种是纯粹用于消遣玩乐的娱乐型摩托车。到了70年代中期,日本的摩托车生产企业发现,一种造型小巧、启动方便、适宜于女性或白领人士通用的轻便摩托车很有发展潜力,便争相开发,生产。
最早发现这一市场并推生产品的是本田。早在1956年,本田就推出了欧味十足的“小本田”,以后又陆续推出了“查利50”、“罗密欧”等多款小型摩托车。1976年2月,本田推出的售价仅为63000日元的轻便摩托车,别出心裁地借意大利著名影星罗兰的喝彩声大做广告,结果广受女性消费者的欢迎,十分畅销,从而成功地迎来了一个所谓的“轻便摩托车时代”,一如我们眼下上海的助动车大流行。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