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市场营销 > 管理方略 > 避免冲突治理模式的中西差异(2)

避免冲突治理模式的中西差异(2)

发表日期:2010-05-12 | 来源 :未知 | 点击数: 次 收听:
 
article_gg18

  应当说,一种***稳定的社会环境对经济的发展是必须的,也是有利的。但是,中国传统治理者为达到“和”的目的,选择的行为方向和策略,则基本上是消极的,它包括忍让、妥协和退避。《左传》中说,“让,礼之主也,世之治也。”而“忍让”取向的第一步就是“不争”。《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孔子也说,“君子无所争”,“君子矜而不争”。这样抑制被治理者的竞争心理,使本来十分稀缺的竞争意识,进一步受到泯灭。在中国,“忍让”哲学是非常有名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以曲求伸”、“忍一忍风平浪静,让一让海阔天空”的“忍”字格言在民间非常流行,俯拾皆是,影响着中国人的人心和人生。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无为,无败、无执、故无失”,鼓励人们道德上的修养,鼓励人们陶冶和内省,以达到“内则修己,外则安人”的目的。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唾面自干”就很典型:唐代武后时,大臣娄师德问他行将出任代州刺史的弟弟:你觉得应该怎样避免别人的敌视和不满?其弟答道:即使别人把痰吐到脸上也不计较,默默擦往就是了。娄师德说:这样做还不够。人家会对你吐痰,是由于有气,而在他眼前擦痰,就是违反他的意思,会让他更生气的。痰这种东西,不擦也会自然干的,不如露出笑脸表示接受,事情过往也就算了。宁可忍气吞声,以求相安无事。中国历史上的治理者就是这样教人来调节矛盾、寻求稳定的。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治理还以“名分”来规范和拘束冲突,遏制人们的欲看以使人人循分守己:以“重义轻利”来消弥因资源匮乏、物质分配不均而产生的紧张与冲突。难怪乎中国很多有学问的人家里的正墙上,特地挂着一个“忍”字作座右铭。“忍”已经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忍让、妥协不行的话,就采取退避的方式来避免冲突,即所谓“惹不起躲得起”。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舍之则躲”,“退而独善其身”。这种不参与的退避策略,几乎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心态,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尤其大。很多知识分子一旦不得志,一旦与统治者的目标有分歧,就弃官退隐山林,走向自然,与世隔尽。中国古代社会的隐士名流特别多,出家人特别多,和尚、尼姑特别多,佛教、道教比较发达,与这种退避策略很有关系。这种退避的取向和策略,一直影响着现代企业治理。

  二、以“竞争”为工具的西方传统治理

  与中国传统治理不同的是,以***教文化作为背景的西方治理的特征主要是以避免“人与物”、“物与物”冲突为内容、以“发展”为目标、以“竞争”为工具,其目的则主要是为了求得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治理者重视和关心的是终极物的产出,终极物的效益和成果。至于社会的稳定与否,他们以为那不是企业的责任,而是政府及其政治家关心的事。经济治理者关心的是经济的增长,社会财富的积累。只要经济增长了,财富积累了,就是治理者的成功。而影响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主要因素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冲突,是人、物这两种生产要素或资源的配置失衡所造成的。因此,为了求得经济的发展、财富的积累,西方治理则主要依靠“竞争”的理念,采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淘汰的方式,充分依靠和焕发个体的聪明和气力,依靠能力主义作为激励手段。人与人在竞争中用制度、标准和法令等硬性措施来调节。这种治理采取的是一些激烈的对抗方式,人与人的关系比较紧张,轻易造成社会动荡。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

养生专题
策划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