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企业家 > 1991-2008:治理17年(6)

1991-2008:治理17年(6)

发表日期:2009-09-11 | 来源 :未知 | 点击数: 次 收听:
 
article_gg18

  1998年的另一个热议话题是褚时健的失足,以及由此引发的“59现象”思考。事实上,在为褚时健痛心的同时,更多的争论是关于:企业家的价值到底该如何衡量?是“晚节不保”还是“逼良为娼”?随后,中国经济界前辈袁宝华中肯地指出:对此事件,“我们有责任”;《中外治理》总编杨沛霆深情地系列撰文——《企业家如何自我保护》,在反思激励机制改革的同时,也对企业家的人生抉择展开了讨论。后来的MBO***、国企年薪制,皆由此发端。23m

  1998年,柯达开始了对中国胶片全行业并购,签订了著名的“98协议”,只留下乐凯这惟逐一家民族旗帜。5年后,乐凯也红旗不保。从此,外资吞噬中国民族产业的阴影长期挥之不往。23m

  这一年,分销长虹30%产量的郑百文光环不在。次年公布的1998年上市公司年报显示,该公司创下中国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亏损之最,资产负债率高达98%。从此,作为中国企业市场化先锋的中国家电业,不仅领袖长虹遭受重创,而且全行业销售模式出现重大转折,传统分销走向没落,家电连锁慢慢崛起。23m

  对于企业治理来说,1998年是一个分水岭,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治理在中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这一年,手机开始流行,以及短信的出现。由此,人际沟通模式的性质与密度,都发生了转折性变化。23m

  1999:企业需要“文化”23m

  “信息高速公路”并非一条真正的公路。到了1999年,没有人再为这条公路到底通向哪里而迷惑,我们还清楚地记得“信息爆炸”这个词多么令人赞叹和向往,人们被告知“知识经济”即将到来。23m

  信息化发展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企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也滋生了困扰。企业发现,员工的构成变得越来越复杂,他们对工作价值的判定也变得多元化。什么能让员工万众一心呢?“企业文化”,这个曾被当做咨询师口中的骗人把戏,开始被重新熟悉。23m

  1999年,《中外治理》6月刊为“企业文化专刊”,汇聚了“官产学”三界人士,讨论企业文化的意义。而在前一年登上哈佛讲堂的张瑞敏,其演讲的题目正是:“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23m

  事实上,1999年的“世纪末情绪”也引发了人们对价值观的思考。企业精神就是企业家个人价值观的体现,正在被广泛认同。企业家的个人魅力被空前重视。有别于以前,这一次,企业家魅力的“私人化”是前所未有的。这一年,胡润的中国富豪榜已经进行到第三年,这也成为推动企业家明星化的助力。而我们也会发现,在今后,当明星企业家们谈论他们的治理之道时,必然谈及他们的“文化”。23m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

养生专题
策划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