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主要功能是保护产权,谋略用加强政府管制的办法规范市场秩序经常事与愿违。政府部分的权力越大,企业面临的环境越不确定,坑蒙拐骗就越盛行。政府管制经常形成恶性循环:越管越乱,越乱越管。所以,必须戒毒一样戒除政府管制。不要给政府太多的权力,也不要给他太多的责任。你要政府承担的责任越大,它要的权力就越在。西方市场的骗子主要是由讲信誉的企业***的,而不是由政府***的。
依靠政府获得垄断权力的所谓待业协会和谁机构,对建立市场信誉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市场中自发形成的专业谁机构是依靠信誉赚钱,而规定的谁机构是依靠垄断寻租,根本不会考虑自己的信誉。官办行业协会的情况也一样。几年前,杭州一个因产品无销路而停产两年的企业忽然收到一封信,称“您厂的产品被评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请来领奖。”而这封信上盖的是一个僵性行业协会的大印。
前面我们曾指出,社团组织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信誉载体。但是,目前政府对社团组织的政府垄断性使得中国的社团组织根本不可能成为信誉的载体。假如这个题目不解决,市场秩序将受到严重损害。
政府有关部分对企业进行的各种评选,这个奖,那个奖,对市场秩序也产生着很不良的影响。据说,郑百文的总经理曾获得过包括“全国劳模”在内的多个荣誉称号,这些称号对郑州建建行对以该企业的代款决策起了很大的影响。
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化是目前民营企业界的一大趋势,原因在于政府控制着很多资源,有很大的资源配置权。只要政府主导经济,民营企业就无法不政治化。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化也反映了他们对产权的某种担忧,用权力来保护产权,这在目前还大有市场。很多企业家也许这样以为,能挥到一官半职,他的财产才会更安全。但当企业经营者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仕途上时,是不可能有精力为消费者生产高质量的产品的。
必须减少政府的交易活动
我们前面讲到,信誉机制发生作用的条件之一是交易的一方有积极性惩罚对方的欺骗行为,假如不是这样,欺骗就可能是每个人最好的选择。这个条件在西方市场经济中基本不成为题目,但在中国确很难。为什么?由于在中国,政府和国有企业是市场的主要买家。
政府和国有企业作为买这出现的主要后果是,采购人是“为了别人花别人的钱”,并不在乎真假优劣,并没有积极性惩罚假冒伪劣,生产者自然也就没有必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了。他们甚至还会跟卖者合谋,故意采购劣质产品。掺假棉花就是一个例子。可以肯定,国有棉花收购站的官员是知假卖假,中饱私囊。假文凭的情况也类似。假文凭有两类:一类是佥的假文凭,也就是由正规的大学发给没有真正读书的人的文凭;二是黑市上出售的伟大文凭。为什么假文凭那么有市场?由于文凭只是为了满足干部“知识化”的要求,用人单位并不在乎真才实学。另一个例子是公共工程的承包。据我所知,中国有关工程承包的法律和条例是非常完备的,为什么豆腐渣工程那么多?由于“业主”是政府部分。搞掂几个政府官员的本钱比搞掂千千万万个消费者的本钱小得多。当企业可以通过搞掂政府官员从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赚大钱的时候,谁会在乎自己在市场上的信誉呢?!更为严重的是,能从政府接到定单的企业不仅自己没有积极性生产优质产品,而且能打垮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这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