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这种评论非常正确,但不够完全,由于盲目的崇洋风尚不仅存在于某些政府主管部分,更植根于民间。至今都有很多中国人在海外注册的“洋品牌”,当初在杭州也发生过“立顿进口,龙井洗手”的事件,而有不少中国公司生产的产品却偏偏要取个洋气十足名字,这说明了民间的确存在盲目的崇洋风尚。
从危机公关到“企业公民”
《21世纪》:在此次跨国公司品牌危机中,有些跨国公司面对危机事件采取了不同措施,有的是拖延,有的是隐瞒,有的是直面题目。尤其是前者,被消费者指责为既不重视中国消费者的感受,也不重视和中国网络媒体以及新兴财经媒体沟通。应该讲,跨国公司在危机公关方面具有成熟的处理体系,为什么却会发生这些情况?您以为他们应该怎么做?
梅新育:某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危机公关发生题目,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极少一部分跨国公司的高层存在对中国消费者的不同等的观念;原因之二可能是跨国公司的极少一部分高级中国雇员也存在崇洋心态;原因之三可能是由于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老经验过期了。
商人的根本动机是牟利,而认真处理质量危机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假如能够不付出影响品牌形象和销路的代价就把题目掩饰过往,商人肯定会这么干。在一个政府力求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的社会里,跨国公司假如自身暴露出了题目,有很多机会敷衍过往而无须付出巨大代价向消费者交代。但是,假如上述条件发生了变化,他们的这套“经验”还能奏效吗?
《21世纪》:从食品安全角度讲,跨国公司应当充当什么角色?
梅新育::由于跨国公司产品销量巨大,也由于某些潜伏的不安全因素来自他们的研究开发(如转基因农产品),他们应当本着对消费者也对自己负责的态度,遵守有关法规和道德准则,做好质量监视检测工作,把好食品安全的第一个关口。而政府部分的责任是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地监视。
《21世纪》:跨国公司是否存在双重标准题目?比如卡夫的转基因题目。
梅新育:跨国公司的双重标准现象很多,不仅是对消费者的双重标准,还包括在生产环节对待工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双重标准。某些跨国公司经常把一些在本国不答应的生产工艺、生产环节搬迁到发展中国家,对待发展中国家的工人也很不尊重他们的基本 ***,而这些行为他们在母国尽对不敢做。最严重的案例是1984年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尔的化工厂毒气泄漏事件,死伤数十万人,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环境灾难,发生事故的生产工艺、设备系统恐怕在美国事不答应投进使用的。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