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少品牌厂家的研发、销售职员合伙出来做手机的。”原来在某国产品牌厂商任职的人士透露,当时私底下流传一种说法,“有本事的出来单干,没本事的才在厂里呆着”。tr3
另一个更为庞大的群体来自经销商队伍。通过手机销售积累大量财富的经销商,开始向更高的产业利润进军。tr3
在“由商转厂”的雄师中,老朱就是其中之一。一个典型的公司架构是:“几个国产品牌厂家出来的技术职员、其他电子行业从业者和手机经销商凑成一家公司。由于经销商对市场渠道最为把稳,往往是项目的出资方。”tr3
老朱则这样对记者分析背后的产业支撑,由于珠三角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电子制造产业链的基础,让其责无旁贷的延续得手机制造业的辉煌,“你在华强北,可以采购到生产一款手机所需要的所有配件”。tr3
相比较品牌厂商,这类手机厂商的产业分工更为细化。tr3
就是在这个时候,此前曾制约手机产业普及发展的技术门槛也不复存在。2004年,来自联发科的手机解决方案在这些手机厂商中规模应用,大大降低了手机行业的制造门槛。在此之前,稳定而廉价的芯片供给,一直是这个“江湖”的瓶颈——无论是2000年初使用较多的wavecom模块,还是2003年左右的ADI芯片,其价格和稳定性均缺乏竞争力。也正是由于如此,2004年,被视为“山寨机元年”。tr3
记者了解到,自2003年起,在东莞、宝安一带陆续建立的手机代工厂就超过百家,年产能超过千万部。而在产业上游的方案公司,也不下200家。“从理论上说,在深圳你想要玩手机,唯一需要预备的就是张罗资金,实在这也不是题目。”老朱说。 tr3
“又挣了一辆宝马”tr3
“几乎每一天,你都能看到有新人进进手机行业。”老朱对记者描述的是2005年前后的“手机江湖”。他称之为:“最疯狂的年代。”tr3
一个细微的变化是,投身手机行业的,已经不局限在手机产业链上的从业者。“很多与电子产业尽不相干的人,也疯狂涌进。”老朱回忆,不少从事矿业、房地产、甚至服装行业的商人,都开始将在既有行业积攒的“热钱”,投资于手机业。tr3
据多位深圳手机界业内人士估计,2005年初,深圳及周边地区大小“山寨机”厂商大约在200到300家,到2006年陡然扩容到“至少上千家”。tr3
与品牌手机相比,山寨机在运作方式上表现出超强的灵活性。“由于分工细化,我们一款机型从立项到开模,再到量产,最快15天能搞定。”老朱告诉记者,相比之下,部分国产品牌厂商仅立项环节,就需要半年。tr3
而低廉的价格和多元化的功能,则成为山寨机迅速切进市场的利器。据老朱回忆,2005年,山寨机售价较品牌机约低40%。而双卡双待等“创新”功能率先在山寨机推出,更让山寨机一度引领手机创新潮流。tr3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