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市场营销 > 管理方略 > 治理,不能放纵“次道德”

治理,不能放纵“次道德”

发表日期:2009-09-23 | 来源 :未知 | 点击数: 次 收听:
 
article_gg18

  随着美国次按危机对世界经济生活影响的扩大,关于次贷或者次级债的比附也影响到其他领域,比如有人提出所谓“次道德”。“次道德”或许是一种不得己情况下的姑且如此的说法,比道德沦丧要强的多,但是在企业治理领域,假如容忍“次道德”存在,且不说会导致次品率上升,“数一数二”的治理箴言就会被置之脑后,企业也就难以做强做大。DPq

  据称,“次道德”是指在行使不良行为时并不刻意扩大自己的不良,比如小偷在行窃时不拿自己无用的身份证,抢劫者不抢老弱病残等。这实在属天良没有丧尽,在特定的小圈内或许是可以得到称道的,但是假如加以大力宏扬,题目就复杂了。尽管对“次道德”的认同不即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但是在治理中假如没有更为有效的措施,企业是很轻易溃于“蚁***”的。次按危机的出现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次级按揭贷款的其对象为信用分数较低的个人,占美国按揭贷款市场的比重很小。在一定程度上讲,次按的存在也是一种对“次道德”的认同,但是资本的扩张对这种风险较大的市场同样不肯放过,企业治理层依然要把它当作一块蛋糕加以瓜分。加上证券产品的衍生化,人们早已把次按原有的风险抛至脑后。次级按揭的比重逐渐上升,渗透面逐渐扩大,一旦出现题目,自然牵一发而动全身。DPq

  实在,各种公司败德的行为尽管扑朔迷离,但是往往都是从“次道德”的认知开始的。当公道正当的经营不那么顺利时,回咎于环境,希图通过“进乡顺俗”找到一条捷径,也就开始了以身试法的历程。这里的“俗”并不是善良风俗,正是“次道德”的代名词。说项者善于用“次道德”进行包装,把治理者原来以为是违规的行为变得正常起来,使他们放松了心理防线。一些小道理盛行,使得大道理产生扭曲,将“次道德”演化成为一种潜规则,治理者上了贼船也就身不由己。公司败德行为被表露后,有些治理者甚至不以为然,以为比自己更严重的败德行为多了往,这就是“次道德”观在作怪。DPq

  在陈良宇案的庭审过程中,陈良宇辩称,在参加上海申花董事长郁知非的宴请时,他只是问问与郁知非“共事”的儿子有没有为公事结帐的银行卡,郁知非随后就给了其儿子一张卡。应当说,这算不上索贿,但显属一个“次道德”的题目。企业高管应当由此看出,由于自己位高权重,在“次道德”层面上如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首先,治理者的道德操守面对弱化因素的干扰。治理者对自己的要求开始一般是较高的,但是极轻易在“次道德”上放松要求。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次”,所得可想而知。其次,治理者的道德模式具有放大作用。言传身教的惯性自不必多说,题目是针尖大的窟窿能透出斗大的风,上级在“次道德”上差之毫厘,下面就会失之千里。再次,治理者的道德标准取向具有连环效应。上级在一个环节上默认了“次道德”,在其他环节上就会出现“多米诺”效应,出现一发而不可收的后果。DPq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

养生专题
策划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