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观念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业界公认,这种思路下,服务的各个方面都是定制化的生产,专人负责,专门的团队执行等等被公认是最好的方式。所以,对于服务产品化,大家存有两种态度:疯狂还是一种趋势?
实在服务产品化之前,以前完全产品化的制造业已经有了产品服务化的说法,在单一的产品趋同情况下,制造业选择了产品+服务的模式,比如远大空调把自己从一个设备厂商转型为一个提供冷和热的服务商。
尽管形式有了变化,但是产品服务化的根本点还是在产品上,产品是服务的载体,服务带了更多的附加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对照服务产品化。说到底,服务产品化也是一种解决方案,服务产品化不是把服务变成产品,而是在服务生产过程中加进产品的要素,解决服务中标准、质量、定价、评估等一系列过往无法克服的题目。
那么,共性生产和个性需求会不会是一种矛盾?
服务产品的标准化和制造业产品的标准化不一样,客户接受服务产品的终极结果并不一定是拥有了服务产品,而是接受了通过服务产品所带来的服务。这种服务假如有更快的效率、更高的价值利益,客户终极是享有了高质量的服务结果,而不是服务产品的“工艺流程”。
也就是说,服务产品化终极带给客户的还是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不是共性的服务,IBM现在有10条服务产品线,但是却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变换出无数种终极提供给客户的服务。
两个案例:为什么要转型服务产品化?
尽管说共性生产和个性需求不存在矛盾,但是过往的完全个性化的服务模式依然是最好的方式,为什么这么多不同行业的服务企业都在转型服务产品化?
完全个性的解决方案是不是最好?从理论上是没错的,但是从实际上这只能是一个美丽的设想而无法实现。它要求非常清楚自己的需求,而服务企业又一定能做到。这在实际的案例中几乎不能实现,由于这种方式,客户无法了解服务企业能提供具体什么的服务,服务企业也很难完全理解客户的需求。
同样,这种模式对于企业是无穷度的本钱付出和效率的丧失。一种体现就是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服务业,企业的规模也是如此。原因之一就是服务行业的生产过程不可复制,这就无法实现规模生产,很多服务企业都抱怨做服务很累就是这个原因。
没有标准的代价就是质量不可控制、价格只能是协商、评估无法确定,在一个最新的统计中,IT服务只有26%的实施项目是完全成功的,大概有46%的项目固然终极可以完成,但却存在如超出预算、超过预期时间、比预期的功能减少等这样那样的题目。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