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现在不少企业在用人方面已不完全看重学历和职称。多年来,很多企业总结了一个关于人才的公式:成功=(知识 技能 才干)×态度。实践中,很多中专生、高中生,他们很有才干,而且个人心态和工作态度非常好,假如用学历门槛来排除他们,将是用人单位的巨大损失。
2002年10月9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田中耕一让众人大跌眼镜,连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都称这是“晴天霹雳般的消息”。为什么呢?由于田中耕一这个人物实在是“太小”了。43岁的他,既非教授,亦非博士,甚至连硕士学位都没有,只是岛津制作所的一名普通工程师。所以有人称田中耕一是“日本企业社会最底层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日本的阿甘”。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竟然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对全世界都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它再一次证实,人才并非取决于学历和职称。
倡导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
人为万物之灵,“才”为人中之英。人才不同于一般人,最本质的一点就在于人能以创造性的劳动超越前人和凡人,有所前进、有所发明、有所创新。同时,一些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人才,就在于他无论是在创造物质财富,还是在创造精神财富方面,其成果都多于凡人,对社会的贡献比一般人大。
以创造性劳动成果的不断取得作为评判人才的重要标准,就可以避免以一个人过往的名气、地位、成果和影响来评判人才的弊端。由于过往名气大、地位高、成果多的人,在过往是人才。但是,其中一些人在取得成功后,或骄傲自满、或不愿意再从事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他们的现实素质早已大大降低,他们已从人才转变为非人才。
只有捉住人才对社会的实际贡献这一关键点,才可以动态地考察人才,才可以对非人才转变为人才,人才转变为非人才找到客观的评价依据。
在进行人才评价时,不能仅仅只看文凭,看他读过什么大学,上过什么学校,而是看他给社会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他们有些什么业绩和经历,从而真正做到惟才是用。我们应该顺应这种时代的要求,倡导“能力至上”的新理念,将能力和业绩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依据。
对于界定人才的标准,国外的做法值得我们鉴戒。国外的人才标准既注重学历,又注重经历和业绩。他们对以上这几个标准的重视程序依次为:业绩在前,经历在中,学历在后。有人说,在英美,假如教授没有新的成果问世,就连混碗饭吃也成题目。我们要与国际接轨,就要从观念上进行彻底改革。上海的人才评价标准为我们初步提供了一个新型人才评价模式。上海的人才评价标准是一个由相关评价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分为受教育程度、资历状况、职业资格、业绩成果、专业培训、专业种别导向、地区导向等10项指标,10项指标均采取计分方法,实行量化。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