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市场营销 > 管理方略 > 我们急需全新的企业赈灾募捐思维模式

我们急需全新的企业赈灾募捐思维模式

发表日期:2010-01-14 | 来源 :未知 | 点击数: 次 收听:
 
article_gg18

  四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全国上下开始了大规模的赈灾募捐行动,国内众多的企业也纷纷加进到了捐款捐物的行列,此情此景,确实让人深深感动;但昨天在电视上看到一则《三千件羽绒服急送灾区》的新闻,描述的是哈尔滨的一家企业如何加班加点生产羽绒服,预备运往灾区;这不禁使笔者产生了一些思考:各地企业现在正忙于送往灾区的,到底是不是灾民们此刻最需要的?企业传统的这种赈灾募捐思维模式是否可以有所创新?

  五月的四川,已经属于初夏时节,就算在屋外过夜,羽绒服也不能算是此时的必须物资。实在,不光是羽绒服这样的物资,就连众多企业对“捐助”这个字眼最普遍的联想——现金,也不是灾民目前最为急迫的需要。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灾区人民此刻最需要的是什么?首先,对于还没有获救的灾民,他们最需要的是尽快从倒塌的建筑物废墟中被解救出来,为此,当务之急是买通道路、向现场运送各类机械设备、派出具有专业素质的救援小分队,以帮助人们脱离险境;而对于已经暂时脱险的灾民,最需要得到的则是食品、水、棉被和帐篷。

  假如把灾区所需要的援助按照时间段来进行划分的话,以上谈到的这些需求实际上是灾民在震后最初一周内急需得到满足的需求;而此后的数周内则是救灾的第二阶段,重点任务是防止疫病发生,到那时,防疫药品、喷洒工具等等将是需求重点;第三阶段,也就是灾区的重建,可能要到半年之后才能真正启动。

  作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社会经济组织,在地震救援的各个阶段,企业实在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以上文提到的这几类急需物资为例,即使全国只有百分之一的食品厂、矿泉水公司、服装厂、旅游用品厂提供援助,相信这些物资的短缺状况也一定会很快缓解,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灾区收到的很多企业捐助物资并非目前的急需用品,而灾区急需的这些物资,企业捐助得恰恰很少。以重灾区之一的绵竹市为例,该市在震后仅城区就有10万人露宿街头,最少需要1万顶帐篷,然而,到5月14日,仅仅收到帐篷300顶。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以为,这并不是人为的疏忽,也不是产能和治理调度上的题目,而是长期以来,在企业领导人头脑中固化了的赈灾募捐思维模式。

  具体来说,这种模式有以下几种表现:

  首先,是“排大小”,以为救灾募捐是大企业的事,与中小企业无关;

  其次,是以为“捐了钱就行”,当然,现金援助对于灾区是非常重要的,但从迫切程度上来说,现金究竟不是灾民们眼下最需要的物品;

  最后,是“我生产啥就捐啥”,也不管灾区目前是否有对于这种产品的迫切需求;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所说的,羽绒服企业在盛夏季节加班加点忙生产的奇异场景。这种模式与几十年前国有企业“以产定销”的模式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是,当年企业“以产定销”的对象是消费者,而今天的企业捐赠物资的对象是震区的灾民。假如生产出来的产品销路不对,题目仅仅是滞销而已;但假如捐赠的物资不符合灾区的需要,实在题目会更严重:这些并非必须品的物资,会挤占有限的运输资源和赈灾物资发放机构的人力物力,从而降低整体的救灾效率,这一题目是值得我们留意的。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

养生专题
策划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