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选择被模仿的企业,不一定是本行业的,相关性的行业或许更有鉴戒意义,另外跨行业的模仿或许带来的更好的发展,但对该行业的背景和特征缺乏了解,必须进行区分。比如一家曾经从加工贸易的服装企业,曾经往法国找到一家服装的绣花工艺,和一家袜子款式,进行模仿,率先在国内推出具有4重绣花工艺的全黑套裙。由于款式新奇,而且适合身材中老年女性审美标准,在东北市场、东南亚市场,尤其是伊斯兰国家大受欢迎。销售额从300万立即提升到4000多万。因此找到关键模仿的对象很重要。值得一提的是,在模仿的对象未必参照最 ***大企业,而是找自己合适的能模仿得来的企业做为榜样。
还有选择模仿跟进的时机也很关键,时机合适,事半功倍,时机未到,事倍功半,正如当年的新天葡萄酒在国内葡萄酒市场还远未成熟的情况,率先照搬照抄的国外的“把葡萄酒当作啤酒卖的”模式,采取低价策略,力推“葡萄酒普及运动”,结果4亿元消耗完毕,公司总部也从上海浦东搬回了新疆。殊不知,国外的葡萄酒市场已经培育了数百年,中国才刚刚开始,在不恰当的时间,不恰当的地区,硬搬别人的套路,只能做变成他人的展路石了。
当然捉住时机,有的时候没必做到100%的模仿,彼得斯说过:“假如为了产品最后1%的完满性所作的努力,可能导致市场的丧失,那就得不偿失了”。
3、模仿 持续的改良就是创新!
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持续的改良是非常有效的创新模式,找到模仿对象的优点进行不断强化,缺点尽量想办法克服或规避,开发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就能取自得想不到的效果:
回顾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的经济发展史,60多年前日本产品质量和我们今天中国产的大部分产品一样,都是大路货,可以使用,至于做工品质就不用提了。当然日本人采纳了美国戴明博士的建议,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并把吸收欧美先进技术作为重点,这里最有代表性的要署大名鼎鼎的索尼公司和松下公司:索尼公司在当初参考学习美国的磁带技术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诞生了今天的磁带录音机,它比美国的产品体积更小,录音时间更长,渐渐使索尼成为世界最具创新力企业,而松下公司更上一层楼,自己很少率先研发电子产品,只要索尼一旦发布新品后,马上组织职员进行防治,并找到缺点进行克服,开发出性能更优的产品,然后以低于索尼新产品价格向市场抛售,成为日本,乃至全世界最强大的电器公司。他们之间的模仿结合持续的改良不正是值得中国企业学习榜样。
持续的吸收消化,持续的改良、持续的优化,这样可以用很短时间内,以较低本钱,实现他人需要几十年才能达到的目标,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