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价格战为参与点,成功占领市场后,脱离单纯的低价行为,以综合上风竞争,应该是所有中国海外企业必然的转型过程。
成为百年老店,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2006年《环球企业家》和全球调查机构GMI公司发起“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公司”的大型调查,在美国、英国、法国等8个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抽取了7500个样本。结果显示,外国人眼中中国产品的形象被概括为“便宜、劣质、海量和仿冒”四个词汇,中国公司的形象被概况为“低本钱”、“快速扩张”、“不道德”三点。客观的结果告诉我们“Made In China”在众多发达国家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是如何的不好。严格地说,这种形象认知会严重妨碍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在进进高端市场后,“质劣价廉”的消费者印象是非常危险的,“价廉”可以使消费者产生一时的购买冲动,但是“质劣”却是消费者长期不购买的最充分理由。生产出真正适应欧美消费者需求的优质产品,中国海外企业才能改变国外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向“中国制造”“质优价廉”转型,获得源源不断的长久利润。
在反映海尔创业史与国际化历程的电影《首席执行官》中有一个片断,海尔美国公司的迈克先生对总裁凌敏(张瑞敏原型)说,美国的冷柜市场很大,但传统的冷柜比较深,翻找下面的东西时非常不便,能不能对现有的冷柜进行改良。第二天早晨,当迈克先生看到海尔的设计制作职员连夜生产的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冷柜时,他被深深地震撼了:“17小时之前的一个动机,已经展现在我的眼前,我简直难以相信,这是我所见过的最神速的反应。”
消费者喜欢一个产品可能是由于多种理由的叠加,而拒尽一个产品往往只需要一个细微的瑕疵。必须考虑自己的产品是否真正适合当地消费人群,仔细分析竞争对手的产品为消费者所接纳的真正原因,从价格、质量、使用习惯、使用舒适度,甚至颜色、外观、推广手段、销售渠道等方方面面出发,并且不放过任何一个极其细微的环节。
任正非提出过“削足适履”的概念:“我们现在买一双‘美国鞋’,中国人可能穿不进往……我们的方针是‘削足适履’!”他要求公司必须适应客户和市场需求,不能让市场适应公司。在把营销国际化这个笼统的概念放到产品销售的某个国家时,国际化就意味着产品对所销售国家的本土化和国家化。很多国家的居民对外来品牌具有排斥心理,假如不能像《首席执行官》中反映的海尔那样努力让消费者感到其比当地品牌更多的上风,在价格上风过后,面临的必是被淘汰的命运。
海外推广,“烧钱”更要“收钱”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