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2005年企业员工渴求培训的目光,一些治理者也在诉说着自己挥之不往的隐痛:困难难解决、程度难拿捏、培训计划难落实、关键人物必捉住……然而,稍不留神,哪里没做到位,不良后果就产生了。
一不小心让培训成为“鸡肋”的尴尬想必曾是很多HR挥之不往的痛。也许,我们可以找到诸多理由:老板不够重视、员工不够努力、讲师不够优秀、课程不够理想……然而,一旦理由成为借口,培训的现实价值就沦落成了不得不走的“程序”。
如何让老板更重视、员工更喜欢、讲师更称职、课程更科学?请听听几位资深HR经理的探讨:
石峰光:三个困难难解决
我负责的事业部80%都是销售职员,所以我会特别关注销售方面的培训。但现在碰到一些题目,正在找寻答案。
第一个是,自身素质和水平不同却是同一层级的员工还要参加同样的培训。其中,有些人觉得这个培训很需要,有些人就觉得毫无意义。面对这两种声音,我做培训需求调查时会感到迷惑:究竟这个培训该不该做?
第二个是,明确了培训需求,却找不到相关课程。培训公司的课程有其框架,它会根据企业的业务模式、特点进行一些客户化的工作。但我需要把一些不同课程综合成一门课,比如说让我们的一些销售经理上有关供给链治理的课程,希看老师能客观和权威地解释什么是供给链治理,供给链中每个环节都有责任保证供给链的顺畅,然后再附加讲解如何把销售计划做得更正确。我谈了3家培训公司,他们都回答说很难,觉得为这个需求往专门开发一门课难度较大。
第三个是,部分业务主管们意识不到自己应承担的培训责任。他们经常会跟人力资源部投诉,他们的员工哪些技能不行,需要培训,但他们忽略了,实在这些培训责任应该由他们承担,所以,如何引导业务主管重视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题目。
周吉平:轻重缓急难拿捏
培训在不同企业推进含义是不同的,比如销售培训,假如在一家生产快速消费品的企业中,销售是企业运作的关键,它自然舍得在这方面花钱,也就比较轻易推动。我感觉比较难推动的是那些治理类,或者说属于理念更新的培训。一方面是由于这类培训很难吹糠见米,另一方面对这类培训的效果也不轻易评估。所以人力资源部的推动就有难度,也就不太愿意冒风险。
我知道一些较成功的培训,就是捉住企业当前的题目、最迫切需要的东西展开培训。我也清楚只有把企业治理的状态摸清楚,了解什么是老板最关心的题目,然后以此来设计培训项目,也许会吸引更多人参与。可是,轻重缓急实在难拿捏,若拿捏不好,所举办的培训便成了上下不讨好的事情。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