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项前做好明确实施“标准”
面对当今市场各种产品鱼龙混杂的局面,该怎么维系市场的良性循环,并结合各种层面的不同需求来制定相应的规则,促进市场走进互惠互利的发展道路上来,是我们国家在实施信息化当前所面临的题目之一。
在ERP项目立项之时,一定要对项目作一个明确的定位,实践证实,一个正确的定位对项目选型乃至实施工作都可以起到极强的指导作用,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实施效果。
目前,国内对ERP系统的讲解很多,但是大都没有标准,市场上关于ERP的各种书籍更是数不胜数,但是,都是各家持各家的观点,其中,有的是以宣传某个产品为内核,带有一定的商务倾向;有的偏重于IT,没有把IT同治理结合起来;更有东拼西凑抄袭者,没有独创新意。
从目前国内一些出版物在一些基本论点的提法上,由可以看出对ERP的理解还存在不少差异,例如:对ERP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上,提出了“相互独立”这样违反信息集成的错误观点;在选型题目上,提出诸如“信息化应该从规划开始而不是从需求开始”这类的模糊观点,很难起到正确指导的作用。有的出版物把一些本来不够ERP基本要求的治理系统,也冠以ERP的头衔……。这些都会对企业在ERP应用上,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我国ERP事业的健康发展。
从软件商的角度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多数大型主导企业ERP市场逐渐饱和,于是开始把留意力放在中小企业,以扩大软件销售的市场。但是,不要孤立地看待中小企业信息化。从供需链治理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是供需链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假如供需链上的主导企业实现了信息化,而它的上下游合作伙伴还没有实现信息化,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供需链与供需链的竞争。一些主导企业实现信息化治理以后,必然对它的合作伙伴提出信息化的要求,因此,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否则,会失往在产业链上的竞争上风。
笔者以为,ERP项目本质上是一个治理项目,而不是纯粹的IT项目,它的导进和实施会涉及到企业治理的方方面面,需要对企业传统治理模式、业务流程、作业方式和作业习惯进行系统整合,以企业治理系统的再思考和不断完善为主线,而不是将现有治理模式、业务流程、作业方式甚至习惯的计算机实现为主线。
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必须要制定ERP标准,需要正确定位,在正确思想指导下,“标准”才能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
明确企业自身的需求
在正式选型之前,应该对企业自身的需求有个大致的了解,即对自己的企业作一个整体的评估和自身的实施基础,然后再确定选择的方向,如:大型系统还是中小型系统?国外产品还是国内产品等。以下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做一个参考建议。一般来说,中小型民营企业,假如不是在治理上已经形成固定模式的话,应仍以中小型软件为主要考虑对象。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