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将此回咎为新浪股权过度分散。由于较为激进的融资方案,新浪的董事会一直呈现出多家制衡的局面。至今,其第一大股东还是四通控股,但持股量也不过4.96%,各治理团队成员持股量甚至不到1%。兼之新浪在国内网络界的领跑地位,几乎可以将其视为控股性价比最高的网络公司。
但这仍不能解释这样一个现象:2004年10月26日至2005年2月7日之间,新浪的董事会和治理层共计售出97.4433万股新浪股票,占新浪总股数的1.93%。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新浪,这组数字显得相当扎眼——他们已经看衰新浪的未来了?
既然如此,又为何在盛大进主之时表现出强烈反弹?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网络界重量级人物如此评论新浪。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不止一位业内人士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表面看来,新浪仍不乏亮点,但实则,它已经在追求短期利益中丧失了长期的竞争力。
这个行业的领导者之所以放弃了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努力,根本而言,还是由于那个众所周知的原因:股权分散导致控制权真空后,治理者在董事会上难以形成威信,只能完全服从资本的意志。但是,十分不幸的,新浪的董事会又几乎完全由一批投资者组成——他们对于业绩的爱好远远大于在互联网上构建霸业。
2001年中,在强硬的技术派王志东出局后,“资本俱乐部”的游戏进行的更为轻易:无论是让茅道林接手ceo、通过收购阳光文化引进吴征还是其后罢免茅道林,局面都把握在段永基为首的一群老男孩儿手中。
在部分批评人士看来,其影响相当可怕,茅道林和汪延都没有足够的时间研究公司的长远方向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而是将几乎全部精力放在短期业绩的经营之上。
将此一困境表现到极至的,是新浪在无线增值业务上的作为。由于对行业动态缺乏把握,运营能力又颇有缺陷,在短信为首的无线业务迅猛成长初期,新浪几乎碌碌无为。风险投资者出身的时任ceo茅道林在2003年初以一次收购改变了局面:2000万美元收购广东讯龙后,新浪的短信业务迅速壮大,在2003年第2季度就成为中国移动最大的无线增值服务提供商(sp)之一。
这一收购在相当长时间内得到了网络业内的极高评价,也为新浪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随后2年内,新浪又先后数次出手,如2004年2月新浪收购了中国领先的移动增值服务提供商深圳网兴科技公司,以及2004年7月以3600万美元收购davidhill capital inc.及其uc即时通讯技术平台。几番动作之后,新浪不仅保持着无线增值领域的强势地位,此业务在公司营收内也逐渐占到60%的比重。
自网络的冬天过往,新浪的业绩一直颇为好看,2004年,新浪的销售额为16亿元人民币,几乎相当于另外两大门户网易的8.7亿元和搜狐的8.5亿元之和。而其5.4亿元的利润也相当可观。这让其治理层形成了很强的优越感。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