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都读过《三国演义》,在三国中。最让人称奇的就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当时,刘备已经四十六岁了,而诸葛亮不过二十六岁,一介平民,更何况是“躬耕于南阳”,按现在的话说,不但年轻,还是一点工作经验都没有,为何能引起刘备公司(还有一点国有公司的背景)如此重用呢?这其中,固然有徐庶,司马徽的推荐,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刘备作为CEO识才观念,从之后的故事可以看出来。刘备与诸葛亮在公司经营中真是“如鱼得水”,再说,谁就能保证徐庶等人的所荐之人,就一定能匡扶汉室,三分天下呢?
若没有诸葛亮相助,刘备至少还要奔波数年,霸业成否尚不可知。
可见,刘备的确是高人一筹。
中国企业的蓬勃发展,人才是关键因素,没有人才推动,就没有改革三十年的辉煌成就。通过对大多数企业调查,我们会发现一个普遍现象,企业第一代领导人大多学历不高,自学成才的居多,在用人方面,大家都是在摸索,至于建立人才培养体制还是照猫画虎向外企学习。如今,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公道的利用人才和绩效激励已成为了一个制约瓶颈,新的观念进不来,旧的观念又存在很多误区。
个性化的用人观念
企业长大了,企业的决策者深知专业和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不惜重金招聘人才,出发点本无坏处,但中国企业做事总是讲究好看,汉·刘邦筑高台拜韩信为将,非此法才能显赫四方。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企业的用人观念都是以我为中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总以为自己缺人才,却不知道自己能为人才提供什么平台。
创业期的老板以为。自已吃过没有文化的苦,就不能让企业后续的治理者没有文化,于是,企业要求人才经验丰富,学历最高,最好还喝过洋墨水,懂现代企业治理制度等等。乡镇企业招聘跨国人才的现象比比皆是。一味的强求人才的高素质,可自身的企业体制又不上来,让人才“空降”处于尴尬的处境。就算是企业招聘到了众多的高素质人才,又因产品线不全,治理职能交叉不清,经常造成经营治理“消化不良”,可见“补药”吃多了,也不见得是好事。
用人机制的疏松性
对内没有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对外没有系统的人才引进机制,美玉在手,却琢不出来,凤凰在外,又叹没有梧桐树。这是当前很多民营企业面临的一大困境。
一个岗位一个人,一个萝卜一个坑,企业没有专门的人事部分,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后备培训机制和岗位责任体系不重视。一旦有人离职,工作就要停下来,既定的工作计划经常变动,到后来与年初的工作目标越来越远,企业还自圆其说,说是受市场天气和突发政策的影响,不得不为之。企业经营计划与执行的矛盾不可调和。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