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市场营销 > 管理方略 > 反思“激励”(2)

反思“激励”(2)

发表日期:2010-03-08 | 来源 :未知 | 点击数: 次 收听:
 
article_gg18

  跳出激励看激励

  激励是个什么范畴的东西?激励的上位概念是什么?激励的目的是什么?就激励谈激励,很轻易落进激励的主体、客体、环境、手段、途径等概念,纠缠在这些概念的种种关系里面,这样反而更看不清激励的本来面目。拉开空间来看,激励置身于人、组织、目标三者的关系之中,激励的上位概念接近于人的***幸福与持续发展,激励的根本目的大概就在于此。这尽不是故意拔高和生拉硬扯,激励题目若不放在人性的高度往观察与思考,激励设计若不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就很难避免陷进功利主义的泥潭。社会现实中的激励,通常是站在组织的态度,服务于组织的目标,人是作为激励的客体对象而存在的;激励的目的是组织的目标,人的目标一般在起初是个诱饵,在最后则顶多是个附属品。以人性为出发点,不是要搞哲学研究,而是要分析和解决激励题目,因而人性不能悬在半空,要落到人、组织和目标这三者的关系上。捉住激励题目的实质,就是要把握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激励的出发点是人性,激励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幸福状态与自我发展,这也是人、组织和目标三者互动关系的指向。相对而言,组织和个人的目标分别是什么?各自目标的意义何在?这里有一个理念题目,组织之间和个人之间存在差异,组织和个人之间也存在差异。引人关心的是,组织与个人之间的目标不一致怎么办?是不是一定要一致?如何促使两者相一致?这里有一个文化题目。中国传统文化更夸大“大一统”,在实践中一般表现为个人对组织的服从,而且是道德、政治和法律层面的全面服从。当组织和个人的目标必须一致且强制性一致时,组织和个人就从“二”变为“一”,激励就没有任何空间和机会。若愣是说成激励,那要加个定语:政治性激励,这种单向的一元化的激励,经常给人和组织双双造成伤害。一旦组织和个人相互独立却又协调一致,一是一,“一生二”,激励就更能达到理想的目标,即两者双赢共好的目标,从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是处理组织和个体关系的很好的准则。

  拿国家和农民来举例。想想“解放”前后,***之所以取得政权,很大的原因是党的目标符合农民大众的目标,“打土豪,分田地”激励着农民参与革命的热情;而实现***主义的目标曾“激励”着农民大搞人民公社,***的目标也曾“激励”农民猛抓阶级斗争,但这些目标是党和国家强加给农民的,或远不可及或谬以千里,终极带来的只有无尽的失看。

  再想想“改革”前后,农民跟土地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挣集体工分、吃大锅饭,生产积极性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下;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将国家发展经济的目标与农民致富的目标协调一致,激发了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局面。新一届政府免征农业税、精简乡镇政府、推进村民自治,这些以人为本的改革措施,应和着新时代背景下的农民目标。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

养生专题
策划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