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如果要对渠道结构进行调整,一定要首先掌握住变革之后的主要渠道成员。例如如果要进行渠道扁平化,必须首先切实掌握区域经销商和多数二级经销商,否则,一旦原来的一级大经销商消极抵制,渠道就会陷于瘫痪。
企业如果能够巧妙借用经销商的力量而进行变革,就会事倍功半。格力电器通过和部分区域经销商合资成立销售公司,以极快的速度拓展了全国市场,在短短5年内成长为中国家电行业的一流品牌。
4.渠道变革要做好内部准备
渠道变革不仅仅是一个专业问题,还是一个操作问题,离不开内部各类相关人士的支持。虽然不一定要得到全面支持,至少要得到关键人物的支持,对于具体执行渠道变革的人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上级要业绩,不会允许由于渠道变革而使业绩长期下滑或短期大幅下滑。
改革不要在一开始就大量损害下级利益,没有他们的配合,变革也是进行不下去的。只有得到内部多数人的支持,变革才能在一段时期内、稳定地进行,只有见到成效,改革才能进行下去,否则就会半途而废。越是剧烈的渠道变革,就越要首先在内部达成更多的共识。
渠道变革应该抓住变革的切入点,在增量上多做文章,不要轻易否定固有渠道的价值,不要画出一个过于宏伟的蓝图,然后企图在短时间内就全部完成。
有很多失败的渠道变革值得我们借鉴。屈云波在科龙的渠道改革,从一开始就损害了大量地区经理的切身利益,改革无法推进;乐华彩电的渠道变革过于激进,以“休克疗法”的态度改革,结果“休克”了;实达电脑的渠道变革,改革内容过于复杂,既要重组组织结构,又要改变工作流程,同时还出现大量人事变动,公司的管理体系支撑不住;上海轮胎的渠道变革,改代理制为专卖店制,改革在内部几乎一致的反对声中开始,公司另起炉灶,抛开老业务人员,重新选拔一批非常年轻的人,经过短期培训之后就承担起专卖店销售体系的建设工作,结果一头撞在南墙上,企业很快逆转而陷入巨额亏损。
5.选择恰当的渠道变革时机
改革总是要或多或少付出一些代价,选择恰当的改革时机能够控制改革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改革的成败。
时机要从两个方面看,一个是本行业的时机,一个是本企业的时机。
在行业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对渠道的要求不一样,企业的渠道建设要符合行业发展对渠道的要求,例如,在快速成长期,应该尽量扩大渠道覆盖区域,深入到分销末梢,一旦进入成熟期,就能收获巨大利益,联想和长虹在90年代中期的渠道建设就为他们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时期,渠道成本即使高一些也不要紧,因为可以从急剧扩大的销量中获得补偿,而错失市场机会的损失会更大。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