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放弃了以往方便的货币交换的方式,采用了似乎更加麻烦的交换方式呢?这里面有什么心理背景吗?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比较成型的理论称之为社会交换理论。该理论以为,人们的人际互动实质上和贸易上的经营活动类似,都要进行本钱和收益的核算,每种行为都希看自己以最小的投进本钱,换取最大的收益。当然,在这里,本钱和收益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那么,以物易物的这种方式,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从物质上讲,在以物易物中,人们所失往的大多是自己的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物品,而这样的物品对于每个人而言, 其心理上的价值并不大,换言之,在这次交易中投进本钱不大;而在另一方面,我们所得到的,却是自己所喜爱的东西,在心理上,首先会感觉很“抵”(粤语:合算)。
此外,在以物易物的交换中,实在人们更多获得的是一种社会交往上的收益。和网友见面,对很多人而言,是一件有吸引力的事情。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影响,时至本日,网恋、一夜情等等的新型社交行为固然被炒得火热,但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往往是内心暗含渴看,但实际行动上还是举步维艰的。然而,通过互联网为媒介的以物易物的行为,却给了大家一个摆得上台面的和陌生网友见面的理由,我们为了交换物品而来,随之附送的是一段新的人际交往体验。正是这样的理由,在以物易物中,真人网下见面的多,而很少会采用你把物品邮过来,我把物品寄过往的方式。由于这样一来,一是增加的交易难度,付出的心理本钱增加;同时,得到的收获又有所减少,一次网友见面的机会丧失了。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