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的风云人物是禹作敏,这位“中国第一农民企业家”在这一年从“天堂”坠进“地狱”,禹作敏的获罪也为这种个人高集权的、产权不明的经营模式划上了巨大的问号。23m
在这一年,波士顿、埃森哲等著名跨国咨询公司来到中国,中国企业鉴戒全球经验成为可能;海尔电冰箱厂更名为青岛海尔(9.07,0.09,1.00%)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是企业规范化改制的代表;中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成立,并在几年后蔚然成风。23m
这一年,“互联网”第一次进进中国;出国热催生了“新东方”外国语学校,也让《北京人在纽约》热播。若干年后,这股***将给中国带来一个新的群体——“海回派”。23m
1994:海尔“OEC”23m
1994年,对企业治理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这是中国第一部专门保障劳动者正当权益的法典。在此之后,一系列关于“劳资关系”的重大决策才陆续出台。对劳动者的尊重,也使企业的人事治理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人力资源,这个更加具有公平意味的治理词汇,开始广泛使用。人和人才,雇员和雇主,人力本钱和人力资本将成为日后治理者们最关心的话题。23m
这一年,企业治理教育在中国正式开启。9月北京大学与光华教育基金会签订合作协议,工商治理学院更名为光华治理学院,次年迎来了首批MBA学员;11月,中欧商学院在上海成立。中国职业经理人体制,以及治理规范化,开始酝酿。23m
企业治理在法律和教育层面上的成长,也在企业家层面上显现出来。1994年,带领海尔走过第10个年头的张瑞敏,提出了“OEC”(日清日高)治理方法。如今看来,这当属“中国式治理”的最初结晶。在日后,海尔还提出了“人单合一”、“6S大脚印”、“全员SBU”等治理思想。张瑞敏也因此成为中国企业界在治理上,最具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企业领袖。海尔,开始成为一面旗帜。23m
同年,彼得·圣吉的著名著作《第五项修炼》中译本出版。这本著作给中国企业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学习型组织”开始被广泛讨论和实践,并为后来的企业文化热奠定了基础;“系统思考”也开始熏陶中国企业的战略意识。同年12月,三峡工程开工。这一中国空前繁复的系统工程,吸引了全球的顶尖企业,中国也开始发出“当期效率与未来环境、人文代价冲突”的思考。23m
1995:彼得·杜拉克23m
生于1909年的彼得·杜拉克在29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本治理著作《经济人的末日》。到1995年,他早已是蜚声世界的“治理大师里的大师”。但这位大师却迟迟没有被先容到中国。即便1980年代初,也只有一本薄薄的台版小册子《有效治理者》开始在精英阶层流传。“杜拉克”这个译名就是此时从海外传来,并被那时的“杜拉克粉丝”延用到今。与后来“德鲁克”的译名差异,成了前后两代杜拉克拥趸的鉴别标志。23m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