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创业思索 > 创业案例 > 从碰壁而回到融进生活 可口可乐中国市场成长史(6)

从碰壁而回到融进生活 可口可乐中国市场成长史(6)

发表日期:2010-01-05 | 来源 :未知 | 点击数: 次 收听:
 
article_gg18

  开业当天,马丁从美国专程飞来参加了开幕式,可口可乐在中国的第一家厂正式开张了。

  第一次险被“叫停”

  1980年,21岁的插队知青张寿君从顺义返城后,回到展览路街道。不久后,他从社会招工的途径被可口可乐选中了。

  一开始,张寿君还嫌五里店的厂址离家太远,不愿往,等往厂里转悠了一圈后,他立即就决定往可口可乐上班。“一进厂,看到给新工人培训的都是外国人,美国的、澳大利亚的、日本的。”张寿君回忆说,回家后,向家人一说这种情况,大家都觉得挺兴奋,究竟当时在北京能跟外国人打交道的工作并未几。“改革开放了,多接触些老外,应该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吧。”

  上班不久,张寿君就尝到了在可口可乐上班的甜头。张寿君的工作是“配糖浆”,也就是在美国进口的可乐浓缩液里加糖加水。天天的工作很轻松,和其他国有企业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早晨8点半上班,11点多吃中午饭,下午1点半上班,5点就能放工了。不过,可口可乐的工资可要比一般国企高出一大截。当时,每个月的收进能有50多块,比同级的国企工人高出近10块钱。

  更让张寿君兴奋的是,他很快就感觉到了可口可乐的“优越性”。

  当时,在市面上根本买不到的可口可乐是最体面的礼物,能够喝到这种带点药味的洋饮料也是一种被追捧的时尚。在可口可乐公司工作,就能够买到厂里内销的可乐。这样一来,不管家里碰到点什么求人的难事,只要可乐一出手,事情就好办了。他俨然成了亲戚朋友眼中的“大能人”。

  “当时我们觉得工作清闲,主要是由于可口可乐的产量不大。”张寿君告诉记者,刚工作的几年里,每年的产量也就在30万—40万箱左右。一年中还被分成淡季和旺季,淡季时候的工作更是清闲。

  对此,张寿君也许只知其然却不知所以然。事实上,可口可乐厂子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一度面临着还没开工就要停产的窘境。

  可口可乐在北京设厂的事发生以后,一位老同道发话了:“中国的汽水就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吗?不能满足外国人的需要吗?非要喝可口可乐?简直是 ***主义。”他同时要求,负责引进可口可乐的中粮一定要对此做出解释。

  为此,中粮公司专门写了报告,阐述了以下5点理由:

  一、可口可乐是饮料,有名气是由于销售的成功。特别是美国人到世界各地都喝这种东西,改革开放外国人来得多了,成为一种必备的饮料,我们应该满足这种需要。

  二、可口可乐里用了我们中国的桂油。有中国的成分在里面。

  三、我们尚未把握软饮料生产装罐、装瓶技术,引进这套设施,有助于技术进步。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

养生专题
策划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