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又发生一件事,使十分严重的形势进一步恶化。
不得不再具体先容的是广州那次“反可口可乐潮”的由来。在可口可乐与广东省政府谈判建厂事宜期间,有一个地方的卫生部分提出:“可口可乐含有咖啡因,不符合卫生要求”。这个卫生部分的根据是,东北一个研究所给小白鼠喂了可口可乐之后,白鼠表现得十分兴奋。
众多健康类媒体纷纷对这一消息进行了转载。一时间,抵制可口可乐的风潮顺势而起。
可口可乐公司随即召开了多次会议,讨论如何解决题目。公司内部对此有很大的分歧。意见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主张打官司,走法律渠道,到国际法庭往仲裁,这派观点在公司内部一度占上风。而另一派主张用软办法,理由是由于即便赢了官司,可口可乐以后也很难在中国市场上立足。
“我们管前一派叫‘鹰派’,后一派叫‘***’。”据当时负责中国公关业务的卢炳松回忆,“最后,‘鸽子’战胜了‘老鹰’。”
当时,美国的很多***都是可口可乐的顾问,他们大多倾向于“***”的主张。公司董事局最后决定,还是用软办法,劝说中国领导人给可口可乐放行。
卢炳松和他的同事们从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集了含咖啡因饮料的资料,拿着这些资料往说服中国政府:茶所含咖啡因是同等浓度可乐的6倍,咖啡中咖啡因含量则超过可口可乐几十倍,但中国没有禁止喝茶,世界很多国家也从未禁止喝咖啡。此外,可口可乐还邀请中国官员到各国访问,并和当地官员座谈。
这个过程对于可口可乐来说相当漫长,工厂闲置,公司一筹莫展。
《中粮志》后来对此进行了总结:“咖啡因风波”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新鲜事物,有的人对引进像可口可乐这样有争议的产品出现抵触情绪,是很自然的。
而可口可乐方面对此也非常清楚。“当时,可口可乐简直就是其他在华外企的晴雨表。”卢炳松回忆说,只要可口可乐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其他企业就都会打探消息,比如来问你们是不是又挨批了?或者“什么时候题目解决了就通知我们”。还有的企业过来找卢炳松寻求建议:“我们有个报告,你觉得现在往上送合适吗?”
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奇伟也深有体会。他说,在上世纪80年代,凡事只要“挂”上了可口可乐的牌子,都必然会牵涉很多政治的因素。甚至有国外媒体评论说,从可口可乐开展新项目的顺利程度,可以估计出当时的中美关系是否紧张。
第二次险被“叫停”
1982年,一个平常的冬日,北京的几家大商场都张灯结彩,异常热闹。这是可口可乐正在进行促销,买一瓶可乐,送一个气球或一双带包装的筷子。固然一瓶可乐价格不菲,但是促销这种新鲜事大伙儿还是头一回见到。商场里一时间人潮如涌。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