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们每年花30万美元买浓缩汁,但是我们的利润要比这30万美元多出2到3倍。
五、我们仅限可口可乐在北京设厂,不在其他地方设厂,也是对其有控制的。国家在政策上规定,可口可乐生产量不能超过我国饮料总产量的5%、建厂前必须办理审批手续。
通过这番解释,这场风波才平息下往。北京厂得以顺利投产。投产后,产品供给给国内的旅游饭店和友谊商店,收取外汇,头一年就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提及当年为什么要给可口可乐这些限制,佟志广先容说,一是怕可口可乐影响本国的软饮料发展。另一方面,这种限制也是对它的一种保护,避免引起太多事端。另外,佟志广承认,当时连同自己在内,大多国人还是对可口可乐抱有警惕之心。
二次建厂又起风波
1982年初,可口可乐副总裁、国际部总裁哈利坐在来华的飞机上,踌躇满志。他此行的目的,是在广州签署协议,建立在中国的第二家可口可乐灌装厂。
下了飞机,外经贸部的代表王品清已经在机场等候,双方宾主言欢,合同顺利签署。
不过,哈利不知道的是,在他坐上飞机的这段时间内,中国国内经过了多么周折的一个过程。
签约时期正值***期间,在得到建厂消息后,广州市出现了“反可口可乐潮”。此时,广东省领导都在北京开会,他们批示对此要“慎重处理”并且要求推迟和可口可乐的签字时间。但这时,中心有关部分已经批准了哈利及其专机的进境签证,哈利已经来到了北京,第二天就要转赴广州。
怎么办呢?请示国务院领导!在紧急情况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指示“按原计划进行”。王品清亲身往机场迎接了哈利及其代表团。广州厂得以在1983年投产。
“现在可口可乐在中国已经拥有了30家装瓶公司和36家厂房,可在上世纪80年代,每建一个厂都要经过层层审批,磨很长时间,十分辛劳。”当时在可口可乐公司负责中国公关业务,后来升任公司副总裁的卢炳松说。
据佟志广回忆,刚进进中国的时候,可口可乐总裁马丁曾有过“两年内不打算赚钱”的说法,不过,固然总体上对中国市场的盈利远景没有过高要求,但是一旦精于商道的可口可乐前一步站稳了,必然会惦记着迈出下一步。
这次,他们的目标瞄准了国内的第二个装瓶厂。
1982年初,可口可乐方面开始了和广东省的谈判,他们把厂址选在了改革的桥头堡——深圳。后几经交涉,终极定在了广州。
可口可乐公司为第二个装瓶厂开出的条件是:提供每分钟500瓶的装瓶生产线,价款的50%为无偿赠予,另50%价款由进口可口可乐公司浓缩液补偿。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