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 charmich教授曾用漏桶来形象地比喻企业客户流失的现象:他在黑板上画了一只桶,然后在桶的底部画了很多洞,并给这些洞标上名字:粗鲁、劣质服务、未经过练习的员工、质量低劣、选择性差等,他把桶里流出的水比作顾客。
“漏桶效应”让我们熟悉到:企业为了保住原有的营业额,必须从桶顶不断注进“新顾客”来补充流失的顾客。而每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本钱是挽留一个老客户的6倍。客户的流失是一个昂贵而没有尽头的过程,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客户的忠诚度,关注客户生命周期的开发与治理,从第一次销售开始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有效将建立防线,将竞争对手消灭在萌芽状态,增加客户重复购买的比率。从而增加企业的收益,降低本钱。
忠诚的高价值客户是企业的“好友”。
传统社会心理重塑贸易伦理关系
孔子曰:“益者有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朋友间讲究的是“雪中送炭”,我们总是出现在朋友最危急的时刻、勇于向朋友进谏、直指其非。
贸易伦理中,我们按惯常社会心理将自己放在这种位置:我们最应该什么时候出现在客户眼前?答案是:当客户痛苦的时候、当客户有困难的时候、当客户生活中出现了不如意的时候……
除往法律公理,凡事没有尽对的对错,有效果比对错更重要。
寻求答案,让我们先回溯目的。请问:我们造访客户、建立关系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答案是:促单、促成交易。使客户从我们手中购买更多的产品与服务,我们需要取得客户的专业认同与尊重。当他想要购买同类型的产品时,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我。在此,我们对忠诚客户下一个定义:当客户刚刚涌起要离你而往、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时,他都会为自己的这种动机感到羞愧与不好意思,觉得对不起你。
我们追求的正是这种尽对的客户忠诚度。
然而,假如我们按照传统社会心理来建立我们的贸易伦理关系,结果会是怎样呢?
客户购买一定出于两大动机:追求快乐或逃避痛苦。而逃避痛苦的力度远远大于追求快乐。客户痛的越厉害,购买行为就会发生的越快。
根据这样的推论,我们最应该出现在客户痛不堪言的时候,为客户带往福音与喜悦。
但是,痛苦的感情对于客户的忠诚度维护有好处吗?巴甫洛夫的狗的实验告诉我们:当刺激反复出现时,我们就会把事物定义为刺激本身。
同理,当我们反复出现在客户痛苦的时候,客户永远得到的都是关于痛苦的刺激与神经链接,久而久之,客户会如何定义销售职员与产品?客户会把销售职员、销售活动、购买行为与痛苦链接起来。这时痛苦出现—需求产生—购买行为—解决题目的链接成为一个回环,客户的自定义是:销售职员出现—题目显现—痛苦不堪—逃避痛苦—逃避销售职员。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