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门槛日益提升,非奥运营销的出色剧情却一再上演。无缘奥运赞助的企业如何巧打奥运王牌?
成为奥运会的官方赞助商是众多企业梦寐以求的,但赞助奥运会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赞助,6500万美金的赞助门槛已经粉碎了众多企业的梦想,即使是最低级别的赞助用度也非一般企业能够承受。
同时,三星等企业因赞助汉城奥运会而变身为世界性品牌的先例,刺激着资金雄厚的企业前赴后继地向奥运砸下重金,争夺稀缺的赞助商资格。
羡慕与嫉妒间,一个现实的题目折磨着大多数无法得到赞助权的企业:奥运营销该如何做?也许,对这部分企业来说,更正确的定义应该是非奥运营销。
非奥运营销并不是拒尽奥运会,实在质仍然是要间接分享奥运资源,以此来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为了协助企业打一场漂亮的非奥运营销战,我们邀请了一批国内活跃的实战营销专家为企业支招。在收到的反馈中,按照不直接占用奥运会相关资源的原则,我们精心筛选出了十三条建议。
一、寻找企业中与奥运精神契合的要素
审阅奥运精神,其***、荣誉、奋斗、***的传播元素,实际上是奥运会及其赞助商无法垄断的,由于其倡导的这种精神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因此,企业假如能够寻找到自身已经具有的与奥运精神相吻合的要素并加以传播,应该是一个相当漂亮的非奥运营销。
以浪莎为例,浪莎产品的健康、舒适与技术诉求无不暗合北京奥运的口号“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这是先天性的企业资源挖掘。在雄厚资本实力、技术实力、经营历史的支持下,浪莎完全可以喊出“健康浪莎、文化浪莎、科技浪莎”的口号。企业表示与新奥运文化同步,恐怕不应该成为奥组委抹杀的对象。
二、“赞助”观众
奥运会除了运动员、运动队等基本要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参与者——观众。这一关键要素固然是企业做营销的终纵目标,但却往往让企业无从下手。这方面,雪花啤酒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雪花啤酒的“啤酒爱好者正式合作伙伴”,不仅一下子拉近了与消费者的间隔,而且从多个方面与奥运会发生了较为清楚的联系,比如,“啤酒爱好者=奥运会观众”,“正式合作伙伴”的称谓又让人联想到奥运会的赞助商。
由于奥组委对奥运会的相关知识产权有严密的保护,非奥运赞助商往往无法利用奥运会的直接资源,比如口号、标志等,但雪花啤酒这种与奥运会关联主体产生紧密联系的做法,既能避免侵犯奥运会相关知识产权,又能与奥运会产生直接的联想。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