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但由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原因,西部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题目,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西部地区怎样突破传统观念的桎梏,突破机制、环境的障碍,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让千千万万人才脱颖而出?让人才的创造力充分展现?西部大开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吸引人才、配置人才、做到人尽其能、才尽其用?西部与中东部地区之间人才资源如何公道交流?在此间举行的2004西部人才论坛(中国·贵阳)邀请了国内著名的人才题目专家以及西部、中部、东部的人力资源工作者,聚集一堂,交流人才工作经验,探讨人才理论,纵论西部人才建设。
光靠高薪解决不了人才题目
1999年,贵州电视台率先在全国推出10万元年薪招聘播音员、主持人,全国共有500多人报名应聘,最后录用了两名。其中一名来自湖北的主持人干了两三个月后,被上海用20万年薪挖走。另一名黑龙江来的播音员干了一年多时间,电视台觉得不太满足,提前终止了为期两年的合同,该播音员为此将贵州电视台告上法庭,法院裁定贵州电视台败诉,该播音员也离开了贵州。
2004年西部人才论坛
贵州电视台的有关负责人以为,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一是贵州台的“平台”不够大,没能提供令引进人才充分发挥潜能的栏目;二是步子迈得还不够大,10万年薪太少,假如能够提供更高的报酬,也许就能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
2001年,贵州省某医院面向全国(包括医院内部)以10万年薪招聘脑外科专家,尽管有著名专家应聘,但应聘者却提出了一个让人出乎意料的条件:不要10万年薪,只要每月3000元的月薪。
据这位脑外科专家说,在贵州这样的经济条件下,别人拿两万,自己拿十万,压力太大。到贵州来,主要是为自己的研究积累临床经验,假如由于10万年薪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抵触情绪,会给工作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最后,院方同意了专家的意见,但同时也表示了遗憾,本来是希看通过10万年薪的方式,冲击人们的人才观念,但签约的专家既然有这个本事,为什么不愿意拿呢?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这说明两个题目:一是高薪解决不了人才题目,二是人才不是光引进来就行了,还需要一套制度来为他们搭建一个合适的“窝”,这个“窝”不光是硬环境,更重要的是软环境——人文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孙健敏说,良好的人文环境是什么?第一不是钱,第二不是权,而是这个环境中,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每一个人都感到充分的尊严,有干事业的空间,使想干事的人有事干,能干事的人干成事。可是现在我们是怎样的状况啊,大家都这样想:“工作我不干了不够意思,干多了有啥意思,干少了我不好意思,所以干一点儿意思意思!”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