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市场营销 > 管理方略 > 西部如何突破人才“瓶颈”(3)

西部如何突破人才“瓶颈”(3)

发表日期:2010-02-25 | 来源 :未知 | 点击数: 次 收听:
 
article_gg18

  沈荣华(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两代发展观,第一代发展观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其二是以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新的发展观,意味着新世界新阶段人才工作的目的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往的人才工作主要是为经济发展,现在人才工作要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服务。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有三个方面的突破,一是人才内涵的突破。人才没有学历和职称的概念,新的人才概念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工作,为推进“三个文明”做出积极贡献。二是人才标准的突破,启用人才素质模型,按照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四个指标作为标准进行衡量。三是统计方法的突破,实行人才分类统计,淡化人才总量的概念,比如按国外通行的办法统计医生多少、律师多少、建筑师多少等等。

  因此,西部地区要在大开发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确立科学的发展观。从上海的实践来看,主要是加快构筑“人才高地”,使得上海经济发展模式逐步从物力资源开发转向为人才资源为主,把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来。西部地区现在的发展主要是靠物力资源,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比较小,以后要像上海一样从主要依靠物力资源转向依靠人力资源,西部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的战略选择,但这需要有一个过程。

  外引与内培后者才是第一位的

  “对西部地区来说,外引与内培,后者才是第一位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孙建敏说,对西部地区来说,人才本土化很重要,应该夸大本土化这个概念,由于从西部的实际出发,想要大量地从外引进人才并不是很现实,首先在财力上就无法做到,并且,引进来的人留不住也是一个题目,所以应该是把大力气放在内部培养上,使人才本土化。

  孙建敏以为,在内培上,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向用人单位提供人才招聘和使用的自主权。人才的使用题目说到根本还是用人单位来落到实处,西部地区的用人单位要首先熟悉到本土化才是用人之本,在资金上要舍得投进。用好现有的人才,在实践中锻炼和培训他们的能力,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导师制,实习制作为过渡手段。

  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沈荣华说,一个地区要发展,就需要一大批本地人才,而不是全部依靠引进,这就要求在本地人才的培养上要做大量的工作。怎么做呢?首先是必须发展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进,特别是对一些基础性教育的投进要加大,这是根本。其次要进步劳动力的素质,包括对现有劳动力的培养和新增劳动力的一些基础规定,比如上海现在的规定是21世纪新增的劳动力均匀受教育年限必须在14年以上。第三要提升人才引进的层次,引进的必须是高层次的、紧缺的、急需的人才,通过这些人才来带动本地人才的培养,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要把外引人才本地化,把人才留下来,为本地所用。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

养生专题
策划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