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市场传言国有股减持将面向二级市场。消息一出,沪深股市应声大幅下挫,长阴报收。几天后国资委新闻发言人发表声明,申称传言只代表某些个人观点,并非终极的决定。不管是个人观点也好,还是市场摸索也罢,二级市场的个人与机构投资者同样也会是国企的又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你国资委要调整国有经济结构,要资产保值增值,但假如要以牺牲我的利益为代价,那我就一定会用脚投票。在二级市场投资者心目中,唯有让投资者收益最大化的企业业绩才是有意义的。可笑的是中国股市的绩优股在数年前的一轮炒作之后,就再也没了表现,投资者似乎并不对“绩优”感爱好。
有趣的是面对同样的题目,另一些利益相关者的做法则大相径庭。一度如火如荼的MBO(治理层收购)刚刚被亮了红牌,神火股份和双汇股份又因国有股权转让惹上了官司。两家公司的部分股权都以略高于净资产的价格转让给了几家甚至于仅成立了几天的神秘公司,且公司股东都是自然人。种种迹象都让人怀疑这是否会是一种变相的MBO。然而事情还远没那么简单,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国有股转让大多采用场外协议转让方式,转让定价没有法律依据,而转让后取得资金的使用方向也一直没有明确的流向,地方财政在此中回旋余地较大。而在地方国资委成立之后,这种余地则被逐步缩小,在短期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的背景下,不排除地方财政有搞些小动作的可能。从缺乏法律规范的MBO到地方财政的擦边球,个人利益,企业利益,地方利益均在其中。从前把企业搞上市可以是业绩,现在把企业卖了也可以是业绩。企业业绩在这里又能找到一种新的诠释。
此外,下岗,失业当前仍然是国企改革的一大困难。上海搞了几年40/50工程,如今又有了20/30工程,这“上有老下有小”的题目,尽不是仅仅关系国企员工这一利益相关群体。好在国企对新增就业的负担正在逐步减少,而“老”题目如何解决,国企的阶段性业绩能否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可,这些都是国企业绩治理所不能回避的题目。除此之外,国企原来的公公婆婆们,某些特定情况下建立起关系的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者们都将对国企业绩目标的实质定义产生重要的影响。
理想地说,假如符合国家利益的高业绩状态,符合经营者利益的高业绩状态,符合投资人利益的高业绩状态,符合地方政府利益的高业绩状态,符合员工利益的高业绩状态,以及符合其它各方利益的高业绩状态之间能够划上等号,那么业绩治理的根源困难就会被排除。各方在对业绩目标的各个层面有了共同的理解,在目标实现的时候有了共同的利益,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目标与执行之间的差距。然而事实总是不如人意,尤其对于中国的企业,而且不仅仅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甚至是在华外资,特别是合资企业,几个重要的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不能平衡的现象比比皆是。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