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德和琅威理帮助清朝的洋务派做了很多事情,但在不同文化的冲突中,两人的命运却大相径庭。
读史时我印象深刻的是外国人在中国近代史中参与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最出名的可能是1863~1911年担任了将近50年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总署署长)的英国人罗伯特·赫德(SirRobertHart)。在标准教科书的脸谱化处理中,赫德一般都被当作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代理人,是中国丧失主权、沦落为半殖民地的一个重要证据。可历史往往比这要复杂得多。实际上,赫德创立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海关,同时是中国现代邮政和海务等事业的开创者。他领导的海关组织严密,廉洁高效,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清政府的主要收进来源。
赫德是一个既有原则、又有手段的人。1861年,年仅26岁的赫德担任了代理总税务司。他很清醒那个时代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排外情绪和对变革的恐惧,所以,他从来不把自己当作外国人,而是当作中国政府的一个服务者,果断效忠当时得到国际承认的清朝政府,“以中国的利益为重是必须遵守的正确原则”。他在拒尽英国驻北京公使的职务时,给英国方面回信说,“我领导的机构是海关,其职责范围广泛。海关的目的是尽可能各方面做好事。”为了杜尽***,从船舶货物的申报、查验、估税、审核、征税、交款乃至验放等各环节都有制度保障,严密治理,以防舞弊。例如,他实行定期检查,发现异常情况,立即解雇当事人;海关实行收支两条线,所有海关税金直接付给代表第三方的银行,海关官员不过手,等等。
在赫德的治理下,海关关税撑起了晚清财政的半壁山河。例如,洋务运动的很多事业都是用关税收进开办的,包括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北洋海军、同文馆、幼童赴美留学等等。赫德本人也以他的忠诚和实干赢得了清政府特别是李鸿章的信任和支持。赫德死后,清政府追认他为太子太保(正二品),是外国人在中国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1914年英国驻沪领事馆及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决定为他在外滩立像纪念。石碑上写道:“前清太子太保尚书衔总税务司英男爵赫君德,字鹭宾,生于道光己未,卒于宣统辛亥,享遐龄者七十七年;综关榷者四十八载,创办全国邮政,建设沿海灯楼,资矜式于邦人,备咨询于政府,诚悫谦忍,智果明通,立中华不朽之功,膺世界非常之誉,爰铸铜像,以资不忘。”
赫德的例子不是孤立的,还有很多外籍雇员活跃在当时各个关键部分。福尔索姆(K.E.Folsom)在研究幕府制度的《朋友、客人与同事》一书中提到,“李鸿章在他活动的每个方面,都不得不依靠外国专业职员作顾问。”例如,在轮船招商局,“他有一个外国总监和外国航海监视。从1885年的花名册上看,该局轮船上144位船长、大副、管轮无一是中国人。”类似的情况还有开平矿务局、铁路局和北洋海军等。其幕府中,主管工商类外籍雇员的德国人德璀琳(GustavDetring)和主管北洋海军外籍雇员的美国人毕德格(WilliamPetrick)都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