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最近,一位经销商讲述了一个这样的困惑:他手下的一个骨干业务员,拿着均匀每个月3000元以上的基本工资,却不满足,私下更改促销政策、截留促销品,瞒着老板对客户乱承诺,单方面进步销货价格从中渔利等等,事情败露后,业务员一走了之,而他却因此而蒙受了经济损失,并且贸易信誉也受到伤害,同时,最让他痛心的是,他失往了苦苦培养出来的一位得力干将。他始终想不开的是:自己对员工不薄,以至拿着那么高的薪水,却依然对他不忠诚,他应该怎样避免这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受伤”状况?
分析:类似案例中这位经销商遭遇的状况,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多见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不过乎以下几种:
1、员工心理不平衡。经销商与企业在用人上有很大不同,企业往往可以靠平台、靠文化来吸引人,而作为实力、规模都稍逊一筹的经销商,则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招人和用人,同样的薪酬标准,在实体企业,业务员更轻易找到平衡感,而在经销商企业,同样作为个体的老板,在业务职员看来天天财源滚滚,而自己固然工资也不低,但相对于学历、文化水平都不如自己、平时“粗话”连篇的经销商,感觉老板赚的多,自己挣的少,很轻易出现心理不平衡,这种心理失衡,很轻易造成业务员利用经销商存在的空子投机取巧,从而算是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尤其是对企业有着积怨的业务职员更是如此。因此,经销商要经常反问自己:是否不断地学习并向员工展示自身魅力与企业愿景;自己是否与业务职员走的太近,自己“能吃几个馒头”他们都很知道,以至自己的缺陷也大白于天下,增强他们失衡的心理?
2、转型期治理有漏洞。由于一些经销商转型过快,从“老板、司机、搬运工、业务员”四位一体一跃而转型为领导者、治理者,急速转型下,就难免漏洞百出,比如,各种规章制度虽有建立,但却不完善,甚至由于制定时缺乏与员工沟通而导致没有可操纵性,或者是“拿来主义”,或者惧怕企业规范化、制度化,治理太严,员工流失等等,从而让治理制度仅仅是成了“摆设”,没有真正地往实施,从而形成“治理真空”,尤其是对较为信任的个人形成“治理真空”。案例中的经销商,实在就是由于企业发展快,而治理却没有及时跟上,一直治理存在破绽,而让业务员钻了空子。因此,经销商要不断地反省:企业大了,制度是否是随着企业发展而日渐完善?有没有超前而不适的治理制度?这些治理制度业务员是否理解,是否在不折不扣地执行?有漏洞的治理制度是否及时得到了修补?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