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市场营销 > 管理方略 > 中国古代与西方激励方法的比较(3)

中国古代与西方激励方法的比较(3)

发表日期:2010-05-16 | 来源 :未知 | 点击数: 次 收听:
 
article_gg18

  方法之四:多种激励方法并用。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沙因提出了“复杂人”假设。“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这些不同假设,各自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并适合于某些场合和某些人。但人有着复杂的动机,不能简单地回结为一两种,也不能把所有的人都回结为同一类人,且人的动机变动性大。因此,没有一种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人的万能激励方法,不能只采取单一的激励方法,必须根据不同的人及人的变化,采用适宜的激励方法。[3][下一页]

  三、二者的异同及比较的启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激励方法与西方治理理论提出的激励方法有着共同之处,都是从物质和精神方面进行激励,有的方法基本类似。其共性说明在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社会制度下,人有着某些共同的需要,因而激励有着一般规律。然而,由于二者产生的背景不同,其研究的角度、研究的方法以及激励方法的侧重点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第一,从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人研究的是国家和军队的治理,西方治理理论研究的则主要是企业的治理。国家、军队的治理与企业的治理有相通之处,但究竟不可同日而语。第二,从研究方法来看,中国古人是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激励方法,较为直观,对其原因、机理缺乏理论的深进分析,没有上升为系统的治理理论。西方则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深进分析实验、实践的结果,找出其激励机理,建构系统的理论体系,试图揭示出激励的一般规律。通过对人性熟悉的不断加深,西方治理理论不断深化,激励方法也随之不断完善。第三,从研究和运用激励方法的侧重点来看,有以下两点不同:

  首先,中国古代激励重情。儒家熟悉到对民“爱之如父母,则回之于流水”,主张把家庭伦理推广应用于社会治理,人人都“爱”,建立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历史上,中国成功的统治者、治理者非常注重感情投进,以赢得人心,如诸葛亮七擒孟获。中国的老百姓也确实十分重交情。假如以为领导者、治理者对他好,他就会忠心耿耿为其效劳,不会往计较物质利益上的得失。而西方则比较忽视情,长期只夸大用铁的规章制度治理员工,劳资双方冲突尖锐。直到本世纪20年代,西方治理理论才熟悉到人是社会的人,不只有物质需求,还有被尊重等社会需求。

  其次,中国古人夸大心治,重视精神激励。《管子·心术篇》中说:“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治心,安也者安心。”这里实际上已提出了心治为治理之要的思想。西方治理理论在产生了一段时期后才熟悉到这一点。基于对这一熟悉,中国古代统治者历来重视塑造人的精神,主张通过教育来造就理想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一直坚持用一种理论来同一民众的心志,向臣民灌输儒家思想,教育臣民要“忠”、“孝”、“仁”、“义”。对那些精忠报国忍辱负重的“君子”,大力宣扬,使之成为万众学习、崇拜的楷模;对那些不忠不孝的“小人”,极力贬斥,使之为民痛恨。这种教育极大地激励人们往做“君子”,从而在国家、组织中产生一种具有很强凝聚力的整体精神。而西方的精神激励方法则夸大个人奋斗,实现个人的价值,组织缺少一种整体精神。西方治理学家现已熟悉到这正是其企业的一个缺陷,主张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一精华。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

养生专题
策划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