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鸿沟。在合资企业中,我们对技术、产品、资金的关注大于对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的关注。物质层面合作的成功不能掩盖文化、理念合作上的鸿沟,管理冲突、文化冲突的内耗使合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变得脆弱,难以整合内部资源共同面对市场。
产品误区,生产“我能生产”的。产品规划必须从市场调研开始,必须对产业政策、行业态势、消费者需求做出科学分析,然后才进入到技术设备资金等环节。然而,一些企业在规划产品时对市场的重视远远低于对技术、设备、资金的重视,从企业资源出发进行产品规划。
结构性协作缺失。大多企业的营销部门与生产部门、技术部门各自为政,营销部门不能对研发、技术、生产等部门提出来自市场的对产品的要求,即使提出也不能受到足够的关注。
短缺作祟,造成“皇帝女儿不愁嫁”。历史形成的求大于供,形成了消费者没有选择权、市场没有决策权的现象,即便在寒潮中很多厂商扭转姿态认为自己已经竭尽心力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但惯性思维使其最终的结论仍取决于自身的判断。
拒绝细分,一个都不能少。粗放经营产生贪大求全的圈地观念,拒绝市场细分、拒绝精细产品。行业中普遍的产品区隔不清导致自相残杀,结果是一个都不能少,哪个都没做好。
短视销售。企业需要的是现实销售和持续销售的统一,今天是明天的起点。为了眼前的销售结果不择手段,从而了牺牲未来的利益等于饮鸠止渴。
仰仗能人,谁能救我于水火。销售状况是企业整体运营的结果,文化管理、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财务管理、研发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社会资源管理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绝不仅仅是营销部门本身能够决定的。如果体系不变、病症不明,战败就换将只会雪上加霜。
经验先行,不相信“普遍规律”。遭遇了冷遇的厂商在选择人才和外协公司时过分重视汽车行业经验,殊不知由于中国汽车市场在历史上本身的不成熟,导致了“经验”的不成熟。在这次寒冬面前,那些前两年号称成熟的“汽车营销模式”、“汽车公关模式”束手无策,拒绝成熟的营销理论指导无异于拒绝快速成长。
厂商关系的误区
布局失衡。对一线城市高度的重视和对二三线城市的忽略导致渠道布局失衡,一线城市成为各厂商争夺的焦点而竞争激烈,而二三线城市的渠道稀少和空白丢失了大量可以赢利的市场。
朝令夕改。系统性和延续性缺失不仅是汽车企业的问题,只是在汽车市场更加激化,由于政策体系形成方式不科学,不能够基本反映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同时人事变化缺乏系统的稳定手段,必然带来直接面对市场的渠道行为不能和厂家同步。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