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老作为一个堂堂的大历史学家,竟然赞同焚烧线装书,甚至必须烧完全世界的,其反讽之功实为老辣圆熟。“新学者”就是再迟钝,也不会听不出话中之刺。
反讽之创意始于捉住听众的判定。用适度的夸张和乍听之下颇有道理的反话,使人从“信其有理”到“发现矛盾”,再进而捉住你要表达的思想核心。
例如,欧斯卡。魏德经常说些机智的反话。他写过“我不赞成任何违反自然忽视的事”,“君子就是从未无意中动粗的人”,“我们随时都可善待我们尽不关心的人。”这些夸张的反话乍听之下很有道理,细细玩味才发现其矛盾的地方。
有的反讽使用者有意通过自我嘲讽的方式将同情、慰藉和爱传达给对方:
有一位倾销旅行用品的新手,在路上碰到一位老前辈,就向他大抱怨。“我做得太不好。”他说,“我每到一个地方就受人欺侮。”
面对这种抱怨,老前辈无疑是深有感慨的,他觉得需要帮助这年轻人,但他却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那太糟了,”老前辈甚表同情,“我没法了解那种情况。40多年来我到处旅行倾销,我拿出来的样品曾经被人丢到窗外,我自己也曾经被人扔出往过,被人蹭下楼梯,被人一拳揍在鼻子上。但是我想我比较幸运些,我从来没有被人欺侮过。”
天哪,这还不叫欺侮?这是不折不扣的欺侮!这位老倾销员运用反语和自我解嘲的方式,表达了他对那位年轻人的关心和同情。这种方式之所以有气力,还在于它传递这样一种重要信息;这一切对于一个倾销员来说,都算不了什么!从而给对方以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气力。
清朝有一学上名童引年,颇有名气,因此自视才高。一天,童引年游览吴山,骤然下起了大雨,匆忙间到一户农家避雨。家中有一老者,拿出一把纸扇请引年题字。引年轻视老者,随便题几字敷衍。他故意把羁(灶)字误写成龟字;孔雀两字,颠倒错写。心想乡下人愚笨不识文字,不懂词义,也不改正,并假托同年朋友黄殿撰的名字就把扇子还给老史。
没想到那乡下老史拿着扇子看了看,笑着说:“老朽一直以为”酒鳖“二字,没有贴切的对,今天扇头上‘荣龟’两字,难道不是天设地造的对子吗?”又审阅很久说:“我这乡下老妄自小没有读书,不知雀孔是什么东西?想来就是庚仓劳伯之类吧厂接着又露出肃然起敬的样子说:”中翰才名,足以响彻宇宙,何必假托殿撰之名。请你一定写上自己大名,称呼也须斟酌,殿撰实在是愚老门下的学生。“
引年听着老史的话,心中羞愧汗流如雨。立即叩其姓氏住址,这才知道老者原来是浙中名进士,侨居吴地已经十年了。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