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日化行业的巨头们来说,新秀纳爱斯的另一个可怕之处在于它的进取心。刚刚在洗衣粉市场上大获胜利的纳爱斯几乎是在胜局初定之时就把一只手伸向了牙膏。在2001年,“雕牌”牙膏又出笼了。
利华出手
同为跨国公司的联合利华也坐不住了。
90年代初在中国日化市场纵横捭阖的外资厂商主要有四家:宝洁、联合利华、德国汉高、日本花王。占主导地位的宝洁和利华几乎是心照不宣地达成了一个价格和市场上的默契,在价格上,无论是洗衣粉还是洗发水,利华属下的“奥妙”和“夏士莲”与宝洁属下的“汰渍”和“飘柔”价位基本趋同;在销售上,利华立足于华东市场,宝洁立足于华南市场。双方对对方的根据地一般都不会有大的动作。
但是面对中国厂商频频的进攻,坐不住的利华在1999年的11月份大力出手,一下子把“奥妙”的价格下调到了3.5元。并放弃了原来分割市场的默契,在华南也掀起了销售推广的***。
价格战在中国的百试不爽又一次被验证了。价格下调以后,利华迅速抢到了宝洁原来在洗衣粉上第三的位置,在上海市场它的占有率甚至达到了空前的37%。
更为有意思的是,正在宝洁这个原来被人视作本地化最成功的外资公司现在出现独资倾向时,联合利华最近的动作却一再向中国示好。联合利华从2000年上半年开始就不断地向新闻界放风已经申请在中国上市,同时又向国内很多公司发出了合作邀请,最新的传闻是利华有意与上市公司熏风化工合作。
联合利华的这种动作意图不得而知,但是外资企业在中国上市的难度他们应该不是不知道,假如把这个大动作看作是公关策略,倒是一种通情达理的解释。从利华最近修补对收购的中华牙膏的宣传,到对中国公益事业的更多帮助,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利华在中国市场形象上与宝洁的争夺。
几乎在所有的产品市场上,我们都可以听得到一句话:“中国市场太有潜力了。”几乎所有的消费品生产厂商都可以拿出一系列数据,把中国现有人均消费量与发达国家消费量作一个比较,从而证实中国有几倍、几十倍的增长潜力,这话当然是对的。
不仅如此,这句话放在今天显得更有气力。在全球经济被一片衰退之声笼罩的时候,年增长幅度达到8%的中国市场谁不眼馋?所以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裁员的时候,也都会附上一句话:“中国公司基本不受影响。”
在这个有魅力的市场上,竞争在迅速加剧。就日化行业来说,宝洁这样的跨国公司在前十年中建立起来的巨大市场份额正成为所有想在这个市场里有所作为的公司最好的攻击对象。在熟悉了跨国公司的市场操纵以后,宝洁会发现,除了现在已经日渐式微的赝品以外,它还得面对大量中国公司蚂蚁啃骨头式的正面进攻。作为一个跨国的至公司,宝洁的弱点也是明显的:它必须维持比较高的价格和较长的产品线来维持公司的运作。对于本地公司在产品细分市场上的逐项较量,它显得有些疲于招架。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