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计算机硬件水平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软件的规模和复杂度也随之增加。计算机软件开发从“个人英雄”时代向团队时代迈进,计算机软件项目的治理也从“作坊式”治理向“软件工厂式”治理迈进。这就要求软件开发职员特别是软件项目治理职员更深一步地理解和把握现代软件工程的理论方法,完成思想观念上的转变。笔者在此分析了10个在现代项目治理中思想观念上轻易陷进的误区,希看能够抛砖引玉,引发大家更多的思考和讨论。eKJ
误区1:在项目的需求分析阶段,开发方与客户方在各种的题目的基本轮廓上达成一致即可,具体细节可以在以后填充。由于无论开始时有多么细致,以后对需求的修改几乎是必然的。分析: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思想。实际上很多软件项目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需求阶段对题目的描述不够细致,导致后来预算超出或者时间进度达不到要求。正确的做法是:在项目需求分析阶段,双方必须全面地尽可能细致地讨论项目的应用背景、功能要求、性能要求、操纵界面要求、与其他软件的接口要求,以及对项目进行评估的各种评价标准。并且,在需求分析结束以后,双方还要建立可以直接联系的渠道,以尽早地对需求变动题目进行沟通。eKJ
误区2:软件项目的需求可以持续不断的改变,而且这些改变可很轻易地被实现。分析:的确,在具体实际中由于种种原因客户方很难在需求分析阶段全面而正确地描述所有题目。随着开发进度的推进,往往会有一些需求的改变。而现代软件工程理论也利用软件的灵活性特点通过各种方式来适应这种情况。不过,这并不表明“软件项目的需求可以持续不断的改变,而且这些改变可很轻易地被实现”。实践表明:随着开发进度的推进,实现软件需求更改所需要的代价呈指数形式增长。假定在需求分析阶段实现需求更改需要花费1倍的代价;那么,在系统设计和编码阶段,需要花费1.56倍的代价;在系统测试阶段需要花费1020倍的代价;在软件版本发布以后,甚至可能要花费60100倍的代价。由此可见,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软件需求的改变应当尽量早地提出。这样才可能花费少,轻易被实现。eKJ
误区3:软件程序主要由代码组成,因此编码阶段是整个软件项目的最重要的阶段,应该给与大量的时间,并且集中主要的资源。分析:与以前相比,由于软件的规模和复杂度的增加,以及半自动化软件代码开发平台的出现,现代软件项目治理的中心发生了转移——不是着重编码阶段,而是着重系统总体/具体设计阶段。一般说来,在现代软件项目治理中各种资源的公道分配比例是:项目论证、风险评估阶段3%,项目需求分析阶段8%,系统总体/具体设计阶段45%,编码阶段10%,系统测试阶段34%。eKJ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